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74章 大汉炮军初成(1 / 2)

第74章大汉炮军初成

元朔五年。

经过技术交流,秦、汉两边的工匠终于各自把铜炮给铸出来并试射成功。

长安武学中,赵丰已经在辞学回家和留下继续的矛盾中挣扎许久了。

当年考上武学他也兴奋了很久。武学不仅要学兵法,还要学族兄赵常曾经用功过的那些数算几何,打熬身体也不能落下,可谓过得极为充实。

渐渐的,在一次次文考中,成绩落后的同学去了北军,从曲候起步开始军中生涯。这就是赵丰一开始的目标,他很激动,觉得自己这时候没淘汰,以后至少也能从司马或者校尉起步吧!

又过了些时日,兵法成绩总排在前面的同学也去了北军,果然是从校尉开始做起。

这时候赵丰有点糊涂了,成绩好和成绩差的都有去处了,他们这些留下来的算什么?好像共同点是……兵法一般,数算几何还可以?

就剩他们二十六人了,仍在继续学。

那他们会去哪呢?

元朔元年考上武学,真正开始上课得到到元朔二年。到元朔四年初,他还在武学上课,这跟他的预想完全不一样,赵丰每天都在想要不要回家,边境战事频频,他要是再过几年,壮年已过,那还能有立功的机会吗?

但都学这么久了,他现在离开是不是太亏了?

就在他犹豫的时候,武学对他们忽然有了安排。

原本早起练武,然后上课。但这天排好队后,赵丰就看见外面有青年扶剑昂然而入,站到了队列之前,拿过名单开始点名。

赵丰见过从战场上下来的人,这青年虽然看着气势不弱,却没有那种经过杀场的感觉,可又跟他们这些人不一样。

不等他再多想,已经点到他了,他赶紧大声应到,便见那人一边念名一边向他盯了一眼,大概是要借点名的机会把样子先认一认。

点名罢,那青年才道:“我是北军炮尉李敢,你等从今日起,均入炮军训练,合格者为司马,不合格者退出炮军,入北军为曲候。前途就在自己身上,诸位,吾与君共勉。”

炮军是个啥东西?这是所有人一致的想法。

炮军当然不是啥东西,炮军是相对独立的炮兵而已。现在这些数算和几何学得还可以,但在兵法上学得平平,显然不能成长为一方统帅的武学学员,就被安排成为炮兵,虽然手下没兵,但享受司马待遇。以后炮兵扩建,放出去就是现成的将领。

李敢自己其实在之前都不太知道炮兵是个啥东西。

他跟着父亲守城学习战事,但在他们陇西李氏,这种程度还不能算真正上过战场,他就等着哪天得到父亲信任能在军中独立带兵冲杀呢,就被天子点名来做这个炮军校尉。

刘彻选来选去选到李敢,其实也是经过好一番思量。

跟嬴政那里不同。嬴政用王离,并不打算把王离限制在炮兵部队的位置上;王翦用自己的资历和脸面举荐自己孙子,当然也不是想让孙子局限在这个位置。

他们的想法一致,是让王离这样注定要在秦军体制中步上高位的将领,从一开始就熟悉火炮的运用。等火炮越来越轻便,能够在野战中发挥作用的时候,作为统帅可以恰当的在战场上发挥它们的作用。

刘彻就不一样了,他看过史书之后,只想让卫霍活久一点,后续的将领都不能完全让他满意。这样一来,也没有特别需要培养的人才,挑人的时候,尽着炮军用人来挑就可以了。

他知道李敢因为把李广自尽的事怪到卫青身上而刺杀卫青,又被霍去病所杀。不过除了觉得李广李敢父子俩都意气用事,卫青背了老大一口黑锅之外,对这件事本身倒是没什么想法。

毕竟在大汉,不愿辱于小吏而自尽,以及为长辈和恩主报仇去刺杀位高权重的仇人,这些行为不但不受批判,社会风气还视之为正面榜样,鼓励大家学习呢。

要是李敢刺杀的不是卫青,说不得刘彻也得给他点个赞。唯一的问题是刘彻都没弄明白,他为啥会怪到卫青身上去。

从李广到李敢,都不是能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将领,也不用担心让李敢来炮军会浪费人材。

不过虽然不能为大将军,但个人勇武和基本的军事素养却没问题,足以担当此任。刘彻是不会让散漫的将领和无能的将领来他的炮军的,并且他还在考虑一件很冷酷的事情,不管他的卫霍能不能延长寿命,他的太子很长时间内都会是“卫太子”。

卫子夫已经生了儿子,刘彻本来想让她调养几年,但她确实易孕,避开排卵期之后还是怀上了,于今年年初诞得一子。虽然还没有立太子,但刘彻已经准备在卫青和霍去病大捷之后,正式立后和立太子了。

他相信卫青,史书已经给他证明了他看中的这个骑奴出身的大将军,即使得势之后,忠诚的也只是他一人。他也相信霍去病,没啥理由,因为是自己看着长大并且非常给他长脸出气!

但他不能相信那围绕卫霍和太子自然而然形成的外戚与军功集团。

看看卫霍去后他们干的那些污糟事吧!

军费都贪!

还搞巫蛊!

一群目无君上的王八蛋,搞巫蛊不就是想他死?

是,他现在是不相信巫蛊了,但他们可是相信这一套才会搞啊,还不是想咒他!

从私人的角度,他仍然可以不在意地封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予以无上的信任,用他最锋利的剑来助他平衡朝政,削弱相权。

但是从天子的角度,刘彻还是要让军中有其他势力存在,免得将来太子这头再有什么不妥。

陇西李氏大概是因为地理位置和家族传统的缘故,武风浓烈,广义上来看真能称一句世代为将,祖祖辈辈天生就吃这碗饭的,在军中自成一派。

就算原历史中李陵降匈奴令李氏名败,陇西李氏仍然以骑射为业。李世民他家都多少代了,虽然未必真是那一支传下来的,但依然自认陇西李氏一脉,以武立身,骑射出众,多少也能见一斑。

让李敢进炮兵,成为一个新兵种的始创者,也算是个荣誉。刘彻自己记了一笔,提醒自己以后不要让太子与李氏联姻。那个谁,李敢的儿子,最后还是卷进太子的事里去了,就是因为有个同胞姐妹成了太子的中家人子。

现在太子刘据都不是原来的刘据那个人了,刘彻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只有太子必然会有自己势力这一点不变。

他不会阻止太子在登基前学着用人理政,也不会阻止太子有自己的势力。他的太子总不能做个废物养着等登基吧,他寿命又不短,太子这么养是要养废的,当然要早早学习起来,学用人学治政,学着看围在身边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可以怎么去使用他们,又或是抛弃他们。

但他也不会迷信历史上自己掌握最后胜局的结果。

如果哪一天需要废太子,他不希望军中都是太子的人。

就算不需要废太子,他也不希望因为自己长寿,太子等不及想上位时,自己没有抗衡的力量。

刘彻不太确定火枪能不能在十几年内搞出来并且普及到军中。其实李氏这样善射又能组织万人之内军阵的将领,更适合带火枪兵。

现在就让李敢在炮兵里发挥才能看看吧,如果让他不满意,那就在李氏里再换一个。大汉并不忌惮这样中层的军事家族,这也能算是最愿意积极向天子表现、最有上进心也有实力培养家族子弟的一个阶层了。

所以李敢就毫无意识的成为了实际上炮军这个新军种的首任将官,先被带去靶场感受了一下火炮的威力,然后自己先学着操炮,一边学一边结合实际,编写一本属于大汉的炮兵条例出来。

李敢也不能说不兴奋吧。他这两年开始在军中向父亲学习怎么用兵了,而李广这两年哪也没去,尽蹲在雁门守备了。

虽说大汉的守备不是仅仅守城,也需要野战迎敌,击退来犯的匈奴,但城池的守御依然是重点。

李敢这两年别的没学到,守城是学得足足的。

看过一炮轰出去的威力后,李敢立刻能想到它的用处。只要在城头架起来,炮弹管够,匈奴来多少轰多少,保管他们进不了城!

这样城里就不用留太多军力了,尽可以出城与匈奴周旋。毕竟匈奴攻不进城的时候,若汉军不出城,周边的乡野就是他们可以任意掳掠的地方。每次入寇所谓掠人数千,哪里是在城里抢掠的呢?都是乡间的百姓啊。

李广守边,其实也不是蹲在城里守,算是一种防守反击,经常打出去的,不然也不会在失利时被俘了。

他洋洋洒洒写了许多,呈上去却被发了回来,只见天子批阅,问他炮身若是减去三分之一,有轮能拖行,又待如何?

李敢倒吸一口凉气,头皮都麻了,整个人木在桌案前,一股颤栗感从尾椎骨直窜到天灵盖。

又待如何?又待如何?

那他还学什么骑射啊,就拿炮轰啊!轰不死算他的!

果然炮兵的训练章程和战场军法以及用处都要重新写。刘彻没有把现成的给他看,他还是希望自己的臣子能从头完整的理解火炮,理解火炮在战场上的使用方法。

李敢这种读书习武熟悉军旅,又有闲时间琢磨的人最合适干这个。

现在,李敢觉得自己行了,来从武学挑人带去训练了。

赵丰生得高壮,排在队伍最后,去牵了自己在武学分到的马,依然如军中阵型,跟随他们的主官李敢来到了靶场。

火炮已经铸好了四台,是经过试验稳定的目前的应用版本。北军抽出了一队高大健壮身家清白的士卒,配给赵丰他们这些武学出来的新兵蛋子。

李敢令众人列队,带着他自己训练过的炮手们上前。

五炮手装填,三炮手与四炮手听令调整炮身,二炮手瞄准,李敢作为指挥员下令。把一干学员看得目瞪口呆。

赵丰在心里嘀咕:“什么东西,这么多人伺候它一个?”

就听见轰然巨响,二十六人多半下意识去捂耳,只少数人忍住了冲动,睁大眼睛看向远方。好在北军和武学的训练都十分有效,武学二十六人和北军军士都经受住了考验,虽然捂住了耳朵,却没有一个人受惊呼喊,甚至腿软跌倒。

若是如此胆怯,李敢就要请他们离开,不会选用到火炮军中了。

不过此时他只让副手观察这批手下,自己却全神贯注在火炮上,这是他在部属们面前的第一次亮相,他自己可不能露怯丢人。火炮是新玩意,但带兵的道理是不变的。就像在旧日军中,他要是骑射比不上军中将士,射猎时落了空,不但老父要抽他,也没人会服气他了。

所以前阵子他一直在苦练,甚至将使用大拇指的目测距离法都练了出来,力求在部下们面前一鸣惊人。

第二炮调整了距离和角度,再次下令。

一连五炮,然后李敢转身喝令,让众人列队前往炮击处观察。

那里原有一堵墙,拴了七八头羊。现在羊成了残肢血雾,墙还在,但也残破了。李敢让他们自己分散察看,赵丰没去观察那些一眼可见的羊尸,而是上去使劲抠了抠城墙,发现没有偷工减料,是很结实的夯土。

炮击不能完全毁坏夯土墙,但落点在一处的两炮,也足以将其砸开一个口子。赵丰可以想象如果四台炮同时开火,而落点又相对集中的话,这面墙会变成什么模样。

只要不惜钱财,不需要用人命去堆了,只要用炮弹去堆,就能把城墙生生炸出个豁口,然后攻城的军队就可以冲进去了。

说来好笑,赵丰的第一反应不是拿他打匈奴人,而是油然生出忧虑,想到他老家的城墙。作为边郡城市那墙可也真是一点不含糊的,但匈奴要是有炮,城可就难守了啊。

这也是他第一时间先看墙的原因,作为边郡人,城墙对他们太重要了,就是城里人的半条命。

不过转瞬间他就自己被自己逗笑了。

匈奴有炮?开什么玩笑。他刚才注意看了,炮是铜铸成的,看大小重量至少也有千斤。匈奴人近些年因为占了西域又抢了不少汉人工匠去,兵器锋利有类中国,不复是当年骨箭少甲的窘状。但赵丰不是看不起他们,就算送他们一门炮拆解,匈奴人的工匠也绝对铸不出这样的火炮来。

这让他陡然兴奋,匈奴没有炮,而他们要是把炮放到城墙上往下打,嘿!

太带劲了!

李敢冷眼旁观,没有因为他们的忘形而斥责,因为当初他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