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72章 财帛动人心(汉)(2 / 2)

主父偃是有些恹恹的,他跟项羽一个看法: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人生无趣啊!不让他回家乡显摆,而是来边境跟匈奴打交道,真是叫人扫兴。

匈奴懂个屁啊。

不过他也不是提不起兴致就不干活的人。相反,人到中年贫困半生才得到富贵掌握了权力,他是以十二分的热情来工作的。

呼淤求见,他就算在午间小憩,也立刻起身接见。

要不怎么说他功名心强呢,来这也就一年左右,不等人翻译,他已经听懂这个口音很重的健壮的匈奴青年在说什么了。

“右贤王怨恨河南地被夺,四月间预备来攻?”

呼淤可听不懂汉话,等翻译了才点头,又说了一串句子,却是将自己的部族报了出来。

主父偃露出了淡淡的笑意。

陛下早有警告,右贤王报复进攻的事不能令他惊讶,倒是包括呼淤在内,已经有六拨匈奴小王派人来报告的这个情况,令他暗暗生了惊讶。

不过他没有对呼淤说起其他部族的事,只是和蔼的答应他的请求,不会因为他们的部族被迫参与其中而记恨,若是抓到他们的勇士,会在私下里释放,然后就让呼淤去休息了。

当然,规格还是上等,因为来报信的小王不放心,派来的往往是自己的亲儿子。

“羊毛……财帛动人,竟至如此。”

汉匈尚在敌对,汉军刚刚起势,还在相持阶段,这些小部族就为了羊毛的配额,偷偷前来报信。将来若有大胜,这些匈奴部族想必会果断投汉吧。

主父偃负手出了会神,令人备马,他要去朔方的毛纺厂看看。

毛纺厂的负责人自然还是魏商,他赴任以来,兢兢业业,把个朔方建成了毛纺中心。

这里跟赵常的老家一样,除了牧场多牛羊多,还有矿多。

刘彻拿着矿产分布图指点江山,很快让人在朔方也建立了铁官,老规矩炼焦炼铁炼钢三管齐下,炼焦产生的煤焦油拿到提炼羊脂膏,加上毛纺厂,朔方城很快成为热闹繁华的边境大城市了。

主父偃来了之后最关注的是防御,然后是搜集匈奴情报,做好与匈奴的通商——他学纵横术,既然来了这里,当然要为/>

所以毛纺厂的事情,一般是魏商报上来什么,他看着没问题就同意了,还没有亲自去看过。

直到今日,看到匈奴小王不仅不因为牧场被夺而停止卖羊毛,更是为了羊毛生意冒险来泄露军机,他才起心前往。

其实不是为了看自己不熟悉的毛纺厂,而是为了表达态度,勉励魏商几句,让他继续做大做强,免得匈奴人的羊毛卖不动,坏了

对了,魏商前些天报上来的扩建之请,本来他觉得没必要,是打算放两天后否了的,现在看来不必,要扩,要大大的扩。

魏商不知道因为匈奴右贤王含愤报复的一场军事行动,引得匈奴一群小王报信,惹得太守主父偃对毛纺厂看重,本来不打算拨的钱已经准备拨下来了。

他正在勘测准备扩建的地址,因为匈奴人卖过来的羊毛越来越多了,而朔方郡又缺人,所以他准备把人力改成水力。

这段时间他也没闲着,早在上谷郡时他就定下并修改了多次厂内制度,好处现在已经可以看到了,毛纺厂开始运转之后不用他耗费精力多管,他只放了一半精力在经营管理上,另一半精力则用来与工匠一起钻研水力纺织的机器。

天子所赐的图书上有图样和原理,所以不算太难,但需要他和工匠一起动手,因为工匠根本看不懂原理,而他又不会工匠的手艺。

主父偃在毛纺厂就没见着魏商,女工们不仅有汉人,还有当初被俘虏的匈奴女人。一个个头也不擡,专心致志地操作着机器。

主父偃知道这是魏商定的规矩,任是谁来也不能停工。所以他也没有多加打扰,见魏商不在,问明去处,然后找到了水边。

那里建起了一个临时的屋子,有人看守,魏商得到通报后匆匆迎出,主父偃下马笑道:“你忙的好大事业,听说这数月都守在这里,连家也不回了?你妻有孕在身,岂不怨你?”

魏商呵呵一笑:“吾妻深明大义,知道我在忙的事于国有益,还令家中婢女传话,道是一切安好,不必忧心,叫我专心做事才好。”

“你上书说要扩建,就是因为这个什么水力机造好了么?我来看个分明,才好定夺。”

魏商一喜,知道拨款有望了,忙引着他去看。屋里不仅有纺纱的机子,还有一台水力织布机。

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棉纺业后来居上,胜过了毛纺,就是在机械方面胜过一筹,珍妮纺纱机用在毛纺上不如用在棉纺,而骡机也更合适用于棉纺。不过时代发展到21世纪,嬴政和刘彻都看出来毛纺业对他们控制匈奴部落的好处。

商业这种事,在己方被压制的时候没大用,但自己占据优势的时候就好用了。秦时不必说,匈奴还没成气候,说来也是边患,赵燕秦等国都得筑长城守边,但实际交战中都是被压着打的。更是连个共主都还没出,正是适合用商业手段拉拢分化的好时候。

刘彻这里,则是知道自己终将取得大胜,匈奴有了共主,汉胜之后本也招揽了不少降汉的部落,有了这一种手段自然会锦上添花。

工业革命时期没有合适的机器又怎么样,他们有这个需要了,那活人还能叫尿憋死么。

刘彻自是去找了人,出资立项,花了点小钱,让人在历史的下游重新设计了合适的机器来用。

也不求多好,能用就行,先以量取胜,再说其他。

主父偃进屋瞧着那也被称作骡机的机器就暗道一声侥幸。

幸好他没嘴快。

他还以为骡机是用骡子牵引的机器呢。真是,好端端的叫什么骡机啊。

说起来骡还是他在长安才认识的牲畜,这是马和驴的杂交,体力与耐力都很好,适合拉货。不过驴虽然古已有之,但其从西域传来,数量不多,一般人都不一定见过。是天子前几年让人辗转从西域引进繁殖,才在长安附近多见人使用。

骡更是今年才开始大量培育,要不是他见识广,听到骡机都得问一句什么“骡”?

主父偃以为机器要用骡子拉,本来还在想扩建之后要是用得多,得从长安申请一批骡子过来。

这要嘴快,还不让人背地里笑死。

转着看了一圈,他也看出些名堂了,这玩意竟真是用水力推动的。他在毛纺厂当初看到纺纱机上有近百个纱锭就已经吃惊不小,现在看着这个脸都木了。

数不过来,直接问:“多少个纱锭?”

“初造了三百五十个,准备再造一个三百七十锭的试试。若是可以,扩建之后就定下了。”

另一台机器也是用水力驱动,同样有人在操作,纵是他这个太守来了也没有中断。

主父偃按了按太阳xue。

他家贫。婚后靠妻子织布换钱为维持家用。虽然他不关注这样的小事,但时间长了他对织布的效率是有数的。虽说家里织的是麻,这里织的是毛,但道理应该一样。

纺线就不说了,他家没有纺车,但他也知道一个纺纶带一个纱锭,跟同时带八十个纱锭的区别。更不要说现在这个三百多纱锭同时转得人眼晕的成果了。

而织布呢。可怜他妻子日日坐在织机前,那织布的速度,可能跟那台水力织布机差了有几十倍之多吧。

主父偃沉默了一会,不知为何轻轻叹了口气,道:“钱我会尽快拨下来,你也尽快建成,尽快……尽快吧。”

他想的是若多几个这样的织机和纺机,天下恐怕就没有衣不蔽体之人了。

魏商可是实际得多,他在上谷郡就隐隐有所得,现在更是想明白了一点:东西造得再多,也是得有人买的。

没人买堆在库里的,那叫积压,那叫亏本。为了收匈奴人的羊毛得扩建,但扩建后的产量大增,东西总得卖出去啊。

所以他还在钻研书本,想多弄点产业出来,可惜弄这水力机就耗了老大的功夫,一时没有头绪。

他的计划是多弄些产业,像毛纺厂一样,提高给这些做工的人们的工钱,让他们有钱去买其他的产物。

这个道理,他在给陛下的上书中都写到了。陛下也很明事理,让他放手去做,并且他知道连铁官那边的工钱都涨了不少。

所以毛线制品除了军中采购和卖给匈奴人,毛纺厂自己的女工和铁官的工匠也是一大客户源。再加上毛线比成品便宜不少,又有许多平民妇人买了回去自己织。

魏商制造骡机准备扩建,并不是头脑一热的举动,而是在详细记录了近一年的羊毛产量、销售额和客户来源之后才做的决定。

不然扩建是扩建了,羊毛数量跟不上,或者做出来卖不掉,叫人笑话是小事,他这个官恐怕也当到头了。

织布机也是一样的道理。原本毛纺厂主要产品是纺出的羊毛线,织出穿在里面的毛衣。羊毛布料不太受汉人的喜爱。平民嫌贵,富人穿不着,花色没有缎好看。

但匈奴人很乐意买回去用,大大小小的王们愿意用羊毛由取代一些毛毡。如果是染色漂亮的卖得就更好了,那样汉人也会愿意买。

所以在没在书里找到新产业之前,魏商先弄了个染坊。

不过光是匈奴人买也用不上水力织布机,主要还是长安的天子下了任务。

据说是天子准备把羊毛布卖到海外去,已经在打造船队了。听说在海之彼端有大国,极类中国,好用羊毛布料,喜爱大汉的丝绸。

虽说路途遥远,大汉的船一时还不能至,最多运到身毒,交给当地的商人转卖。这样转运过去,羊毛布料卖不出丝绸的价,性价比不算高。但胜在用得多,销得多,而羊毛织布机织出来的羊毛料又便宜。

魏商隐隐有所觉,这是天子为了消耗羊毛布而想的办法。为什么一定要消耗羊毛布呢?自是为了让匈奴人能一直给大汉卖羊毛啊。

宁可少卖点丝绸,多运点羊毛布出去,也要让匈奴能追逐羊毛的利益,最终投入到大汉的怀抱。也难怪长安那边的意思,是要把羊毛布再做精良一些,能让贵人也入眼和喜爱。

这让魏商生出隐秘的自豪。他这小小的官职,虽然行的是工商之事,却也是事关朝政,自有他的用处。

他必不能让朝廷亏本,等他闲一点下来,别的路走不通,他就带人去研究那个提花机,还要让布料更符合时下的审美。

应该能织出绚丽的毛毯,这肯定比单纯的羊毛布好卖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