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7章 李二郎之成长的烦恼(1 / 2)

第37章李二郎之成长的烦恼

李渊得知二郎把兄弟们的钱都搜刮走了,自然也要问两句,得知二郎还不告诉人做什么,不由也是好笑,干脆把自家在城外的别庄先给他用,却被窦夫人阻止了。

“那是府上的产业,给二郎用了,岂不是叫兄弟生隙。”她接着道,“我陪嫁里有几个小田庄,原就要分给他们。二郎现在有用处,他那个就给他先用。”

这是她的私心,二郎以后定然有许多要瞒着人的事,上上下下最好都是他自己的人才好。李渊不疑有他,答应了下来,又派了名老仆给李世民,很快运了两车煤到庄上。

李世民把自己的学生都拉到庄子上课了,天天盯着。

他要做蜂窝煤,说白了就是八成煤二成黄土加水混合,再加些助燃的木屑捣鼓成蜂窝状煤球的事。史前只要能挖到煤用棍子硬戳都能戳出来的东西,偏偏发明得很晚。因此李世民也不担心被人当作异事。

最费事的不是做煤球,这就是个下力气的笨活,而是找铁匠打制手工煤球机。这是个像打气筒一样的装置,李世民自然不能用钢管做,全是用铁。

不过这东西也不难,就是铁匠没做过,他画出来再仔细说明,无非就是嵌套的按压把手跟长铁管结合有点难度,用来套煤球的加粗铁管和粗撞针都是简单的活。也就过了三天,铁匠就制成了一个,检验无误后加快手脚,不到十天送来了十个手工煤球机。

堆在那的石炭在送来第一个的时候就可以开工了,李世民就从庄子上找了几个佃农,让他们打粉混合再手工打煤球晾干。前面的活费时长,后面熟练了,一个人一天少说也能打近两百个。

于是,跟长孙晟放话的半个月后,李世民带着他的煤球登门了。

长孙晟看着这蜂窝似的黑石炭,再看看小女婿,无语了半天,指着问:“你说的,就是把石炭做成这个样子?”

李世民点头:“做成这样,只要八成煤了,省不少呢。烧的时间也长,岳父可以在家试试。”

长孙晟叹了口气,知道他到底还是孩子,想得简单了。

“就当是这样吧。看这个样子,是不是一定要用炉灶?”

“军中本就要起灶造饭,自己挖个灶,

“运输多有不便,石炭柴草运过去不怕损坏,这可压不得。”

“不必从洛阳或长安运,就近打造便可。模具用最简单的用木头做都行,只是更累人一些。”

长孙晟摸了摸胡子,让他把带来的蜂窝煤留下,他先试试看再说。

李世民又带了一百块回唐国公府,让股东们看看他们的钱花在哪了。

股东们表情各异。

李玄霸和李智云懵懵懂懂,压根不明白这到底什么,做它干嘛。李元吉也不明白,但他擅长跟二哥唱反调,立刻嚷起来:“你叫人给骗了吧,把石炭弄成这个怪样子!”

李建成同样看不明白,但他是大哥,不能露怯,轻咳一声,吩咐左右:“烧起来看看。”

只能拿到灶上去烧,府上的小郎君也没有一起蹲到灶上等着的道理,于是散开各做各事去了。

直到晚上,李建成几乎忘了这回事的时候,才得了禀报:“二郎君拿回来的蜂窝煤,若是用来烧水做饭,一块能用两三个时辰。若是点着不烧水,能用上半日不灭。”

李建成这才吃了一惊。也不用他再去禀报父母,这事自然已经报到了这两个唐国公府上真正的主事人面前。

此时煤炭称为石炭,并没有成为日常生火的主流燃料。至唐白居易时还有诗云“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城里人买燃料,要么是柴草,要么是木炭,直到北宋才普遍使用煤。

所以李渊没太放在心中,跟窦夫人商量时说道:“石炭烟大,我们这种人家必是不会用的。小民之家能卖出几个,世人都不曾见过,怕是不好卖吧。”

窦夫人也同意李渊的看法,不过看儿子忙得一头劲,还是想让他试试,便道:“家里有个铺子地方偏了,生意一直不好,我一直想着换什么买卖。不如趁机关了,让他用一年,若这生意也做不起,就卖掉算了。”

真要做起生意,几十贯就不够看了,李渊又不缺钱,窦夫人更是嫁妆丰厚,两人只当陪孩子玩,将煤炭的生意接手过来,就用原来铺子里的管事,改换了门面,卖起了蜂窝煤。

果然,生意平平。

不过管事是个老手,之前生意不好确实是地方太偏了,卖的货又不是生活必需品,没人逛就卖不掉。这会换了买卖,他也动了脑子,先是打了几个炉子,然后用自己的关系,拜托了唐国公府上几家铺子的管事,包括自己铺子门口,一家一个炉子放着。

煤球放进去,坐上一壶水,旁边用醒目的招牌写上:两个煤球烧一天。

夸张是有点夸张了,但好事者不时地过来瞧瞧,竟然发现他们真的没换燃料,从上午烧到了下午。

所以过了两月,竟然有了点生意,至少能不亏本了。

窦夫人觉得有利可图,这样下去只会越来越好,总比原来做什么亏什么强,就作主把这生意继续做下去。

但不光是她,就是李世民也没想到,蜂窝煤的生意会因为他最初弄出它的原因而突飞猛进。

长孙晟并没有闲着。他先参了薛道衡一本,挑了个无关痛痒的毛病,杨广本就不喜薛道衡,便示意其他人跟上。

薛道衡气得要辞官,杨广不许,不过被贬官了,从京里又出了外任。长孙晟不知道能不能救他,他也就能做到这里了。

他还寻了些吐谷浑的人,询问地理情况,确认李世民所讲的是确凿可能发生的事情。于是他上了奏本,向天子提出了自己的忧虑,请在军备中加上取暖之物。

杨广这个人也不是谁的话都不听。长孙晟得他信任,也没有什么事触着他的逆鳞,提到的事又没触犯他的威严,他就听进去了。

反正不用他动手,他就动了动嘴,让人去备。

长孙晟又道是唐国公府新开的买卖,他觉得能用在军中,派人快马将模子送到御前,就近制作了蜂窝煤。这更是小事了,杨广根本没多看一眼,又同意了。不过煤块运输时不怕压,做成蜂窝煤确实更容易损毁,只御前侍候的人觉得烧水热菜方便,借着天子的名义多要了些带上。军中带着准备用的仍是碎煤块。

至于不通风容易中毒的情况,木炭也是一样,时下人们都知道,并不以为怪。

长孙晟对此也不在意,他本来就觉得携带不便,只是帮女婿一把,让他兴致勃勃做的事不至于落空,主要还是借献上新鲜之物,在军备中加上石炭而已。

于是这年征吐谷浑入山,寒潮突至,将士或掘地,或垒石,搭起灶来将运来的煤块点燃,虽然一身夏衣难耐寒意,但多少要好一点。

成品煤球损坏了不少,但也能烧,杨广那里没断了热水。士卒们冻死冻伤者仍不在少数,但比历史上冻死太半总是要少得多的。

于是等大军开拔回朝,宫里就找唐国公府要蜂窝煤了。贵人们用木炭,但是地位不高的宫人用这个很实在,给宫妃们烧水也方便。

初始,更有人以买木炭的名义,买了蜂窝煤使用。花的钱少,用的时间还长,中间的差额,当然是自己笑纳了。

而军士们也知道了石炭可以烧,家在洛阳的瞧见了唐国公的铺子卖石炭做的蜂窝煤,一试之下大喜,又便宜又好用,正好时间往秋冬季走,那自然不能少买。

有他们带动,左邻右舍听完这家当家男人在军中的经历,看着当家主妇两个煤球烧一天的情景,再看这还比木炭便宜——除了只能烧柴火的人家,都觉得买这蜂窝煤是划算的。

唐国公府一下子就赚钱了。

李世民还记得大伙凑的份子呢,于是皆大欢喜,长孙府里的小姑娘也拿到了本钱和三贯钱的分红,惊喜的在灯下点钱——虽然不缺钱,但这辈子第一次算是自己挣到的钱,不一样。

长孙无忌酸的,在一边说李世民坏话:“他就是讨好你。我出的钱可比你多,就分我两贯。”

当然两贯也不少了,他们可不是真的原始股,给的分红也不是严格按比例,只能说大致按开始时出钱多少分了分。每个月能分两贯已经是很多了。

长孙琰不解地用新学的算术在纸上算了算,皱眉仰头看兄长,“没错呀,我出的钱多,你的玉佩拿回来了,我的玉玩却算进去了。”

长孙无忌使劲揉妹妹脑袋,小孩子真是不开窍啊。好,不开窍好,还小呢。

李世民要是能把小玉雉卖了,他就敢找人买回来当着妹妹的面吞下去!

大家都很开心,连李元吉都很开心没有来给大家扫兴。以前他的零花钱都是固定府里发放,年纪小拿的不多。这可是按月分红。大哥告诉他,看势头到冬天会卖得更多,现在拿一贯,以后可能就是三贯,到长安再开个铺子,那就是双倍!

腰里有钱就是不一样,虽然他还是看不惯妈宝哥,但要是妈宝哥再找人凑钱,他一定要掺一脚。

不带他不行,他就去向阿耶哭!

对唐国公府来说,这个暂时的独门生意不能暴富,细水长流也是个进项。不过最要紧的是家里的孩子都沾光了。只李世民嫡亲的三姐回来拧他耳朵:“我不稀罕你这分红,只当时缺钱怎么不找我要,跟三姐生份了是不是?”

李世民顺着她力道转圈卸力,连连讨饶;“当时急着开工,凑齐就动手了,没顾得上,下次一定找三姐!”

李玉华松了手,拍了一下二弟的后脑勺让他玩去,自己去找母亲说话。

她回家当然不是专门逮弟弟的,是柴氏想与唐国公府一起做蜂窝煤的生意。柴氏祖籍在晋州临汾,那边向来盛产石炭,柴绍这一支有了官身,但柴氏族人多数还聚居在老家。

柴氏就想与亲家合作,他那边有人脉也有人手,开采和做工都方便,只要李氏同意,生意就可以做起来了。

世家贵族彼此有亲,做事不能太难看。蜂窝煤制法简单,一看就会。但不打招呼直接做这门生意,就算唐国公府不追究,这么干的人自己的脸面也没了。

李渊得知女儿来意,很爽快的答应了。他可没那人手和心力把这种小生意铺满大隋,能在长安再开一家,老家再开一家就不错了。柴氏愿意合作在晋州做这生意,他求之不得呢。

这也打开他的思路了,除了李氏族亲,几个嫁出去的女儿婆家,他也主动去问了问,有能力也有意愿在别处做这买卖的就做,他拿分红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