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063章(1 / 2)

第063章

陈霖一到家就被阿公阿婆念叨,“什么事那么急就非得今天去做完?都说在家多休息几天,就是不听话!我看你还得去镇上多吊几天药水。”

陈霖吐吐舌头,笑嘻嘻地想说几句安慰的话,下一秒就是一连串的喷嚏,得了,这回阿婆的脸色更难看了,陈霖灰溜溜地跑回房间,不敢逞强了。

没一会儿,阿婆给她搬了床羽绒被进来。这以前谁会想着去买羽绒被啊,一是他们本地最冷的时候也不算特别冷,盖棉花被就够了,阿婆不知道从哪儿听的,拿着钱给人家帮忙买了两床轻薄的羽绒被回来,晒得暖洋洋的,他们老两口和陈霖各一床。

老人家怕冷,盖棉花被盖多了,重得压身上不舒服。陈霖觉得没必要给自己买,但阿婆才不听她的。自从她回来后,把家里的支出都给揽了过来,阿公阿婆不肯要她给的生活费,但老人家拿着陈援朝给的养老钱,被她天天灌输“歪理”,现在也舍得花钱了。

陈霖把另一个信封里的一万块塞阿婆手里,“我赚到钱了,也给阿婆养老钱。”

手里被塞进来一个厚信封,阿婆愣了一下,听到陈霖说的养老钱,都没看里面是多少钱,就忙不叠地塞回到陈霖的手里,“你赚钱不容易,有钱就留着,地里花钱的事多着呢。家里什么都是你去买,阿婆不缺钱。”

阿婆往窗外看了看,然后小声地凑到陈霖耳边小声道:“阿婆这攒了一万多,这个钱以后都是留给你的。”

陈霖心里发涩,阿公阿婆的一万多是他们的全部,他们对她从来都是倾注了全部的疼爱的。

怕陈霖还给她塞钱,阿婆也顾不上给她套被单了,口里说着她还煮着排骨汤得去看看火。其实哪里需要看火,家里煲汤用的是高压锅。

或许是把手里的事情都给忙完了,心里一阵轻松,歪倒在软乎乎的羽绒被上,嗅着暖洋洋的味道,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

她是被广播滋滋滋的声音吵醒的,睁眼一看,外面已经天黑,屋子里书桌上的台灯开着,暖黄的灯光照亮了房间一角。而此时也感觉到了身上的异样,自己已经脱了鞋和外套,身上盖着已经套好被单的羽绒被。因为感冒身体发冷,盖着这被子一点没觉得热。

广播里惯有的“喂喂喂”之后,才响起陈光山的声音,“富华村全体村民,请注意!请注意!今晚八点所有人到村头晒场集合......”

陈霖起来穿好衣服,一开门就看到堂屋里阿公阿婆在看无声版的新闻联播。听到声音,他们转过头来,“饿了吧?咱们这就吃饭。”

电视终于有了声音,陈霖喝着汤,偶尔看一眼电视里的新闻,然后和阿公阿婆说起她和陈明生捐钱和决定买房买车的事情。

两个老人没想到他们这次居然赚到了这么多,此时目瞪口呆,再听到陈霖和陈明生一捐就是二十万,差点数不过来二十万是几个零。捐不捐钱的他们无所谓,反正这个年纪了也不在乎这点身后名。倒是陈霖说要去市里买房买车,他们最感兴趣。

阿公像是终于放下了一件沉重心事,“去市里买房好啊,我听你姑公说人家都往城里跑,就是为了以后孩子能进个好学校,去城里住也好,以后去哪儿都方便。”

他家的霖霖,要不是为了他们回来,现在还在海市工作呢,那里不是更好?只在兴市买房都委屈他家霖霖,于是,“省城的房咱们也能买不?”

陈霖啊了一声,很快明白了阿公还惦记着她去大城市工作的事情,顺着他的心意道:“能买,但是我现在不是手里的钱还不够嘛,先在咱们市里买套房,过两年再去省城买一套。兴市到省城坐火车,现在只要四个小时,咱们争取后年在省城买上房子,带你们过去住几天。喜欢省城就多待,不喜欢了,去兴市的房子住也行,回来村里也行。”

阿公阿婆已经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憧憬起城里的大房子,“还是回村里住着好,不过咱们也得去看看你买的房子。”

不趁着现在还能走,去看看他们家霖霖以后的房子,怕是以后能飘着去看了都找不到路。

新闻广播结束,阿婆一看堂屋里的挂钟,“哎呀”一声,催促道:“快吃,八点要去晒场开会。”

别的事可以不凑热闹,但今晚开会肯定是和他们家霖霖有关,那他们必须到场。

开会的内容也确实是和陈霖有关,陈光山才说完“陈霖、陈明生捐款五万支持”,底下的人就坐不住了,前后左右地讨论起来。

一开始说村集体要种红心火龙果,但是要出十万作为本金买苗、买肥料已经请人工等。十万按户分,每户要出两千五,但要按人头分,全村上至九十岁高龄的老人,下至年纪最小的三个月大的奶娃娃,总共有两百一十五人,每人出465元。这个钱也不是出不起,但这几乎就是一个成年人外出半年的工钱了。大家觉得心痛,但都知道好歹,出这个钱是没意见的。

而陈霖和陈明生这一捐款,就让他们要出的钱减半,现在大家看他俩就跟看财神爷似的。

今年采挖到的野生天麻

变得更少了,薏米卖出的钱也比去年低,但也收到了一笔钱。而带来这些的,可不就是陈霖?

隔房的一个堂公挤到阿公后面,拍拍他的肩膀,堂公悄声问:“建家哥,你说是不是建国哥葬的坟风水好......”

陈霖一整个大无语,她还以为堂公神神秘秘地挨过来是有什么大事情和她阿公说,没想到是这么不靠谱的话。

但堂公的话还挺“有理有据”,从她爸陈援朝成城里人到陈霖考上大学回来也能赚到钱,完全印证了“祖坟冒青烟”。

陈光山等大家讨论够了才抛出一个更大的“炸弹”。

嚯!陈霖和陈明生居然还捐了十五万修路!

这帮不冷静的人根本不听什么石子路,还是水泥路、沥青路,反正他们就只知道陈霖和陈明生捐钱修路了。以前都是听别人说,哪里的谁谁谁赚到钱了捐钱修路,他们这还是第一次出了个捐钱修路的人。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种红心火龙果是真的赚钱啊,而他们也要搭上这趟赚钱的列车了!想到这,大家的心里一片火热。

村里的那三十亩地要种得招四个人,陈霖那也还要再招两个人,一下子就多出来六个招工的名额。当然也不是每个年轻人都乐意回来种地的,像陈霖的五堂叔,就更愿意在大城市里工作,但这不是还有三、四十岁的壮年么,这些人肩上的负担才是最重的,上有老人要奉养,下有孩子要读书、成家。

这会大家已经开始在打算报名的事情了。

最后确定下来,村里按人头算钱,出生或者嫁进来的新媳妇也能参与到年底分钱来。这是家家都能获利的事情,没人有意见。唯一一个孤家寡人陈太公,他辈分大,但今年也才六十八岁,他的那份是村里出的。

大家都没想过赚不到钱的事情,单看陈霖和陈明生一下子就捐了二十万,怎么可能没赚钱?不过村长也说了,这也是两年轻人心好,他们要赚了钱还要留明年的成本,还要请省里的专家给培育新品种,这都是要花大钱的,前面人家也垫了不少钱才赚回来的,杂七杂八的一算,实际能到他们手里花用的就那些了。

要说没人眼红陈霖和陈明生赚到钱的,那是不可能,但眼红是眼红,但人也知道感恩,别人赚了钱还记得拉大家一把,换成自己,扪心自问,那大概率是做不到的。

“回去后大家准备好户口簿和钱,三天后到我家里,交钱签字按手印。还有什么要问的?”

这时,有人就开始有疑问了,“户口不在村里了怎么算?”

大堂伯立刻竖起了耳朵,他们家里,二儿子陈明安一家的户口都迁出去了。

这个问题,村干部都讨论过了,“户口不在村里的不算,三天内迁进来的都不算。以后除了嫁进来的媳妇和新出生的娃娃,都不给迁户口进来。”

户口迁出去的人也不少,像张老师江老师家的儿女,大堂伯家的二堂哥,陈明理的大哥陈明超,还有几个在城里吃公家饭的都早已经是城里户口了。

这些人一年到头也就回一两次富华村,实际上也算不上村里人了,现在村里有赚钱的项目要惠及村里人了,自然是轮不到这些人的。

李红梅这时却十分庆幸,对陈明生道:“还好明发的户口还没迁出去。”本来是打算等寒假回来就搞户口的事情,现在好了,陈明发和他老婆现在都在他家的户口簿上,只是每人出两百多块钱,他们老两口就能都出了。

既然户口迁不进来,那就让户口簿上的人数增加。让孩子结婚?村里该结婚的都结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陈霖、陈明生、陈明理几个,但这几个不着急结婚。那就只剩下生孩子这一条路可走了。

但村干部也不是吃素的,陈光山把底下几个人窃喜的表情尽收眼底,开口道:“新生儿只给没在政策内生下来的孩子,属于超生的孩子不能参与分红。”

陈霖看着不少人当场愣住,像是被人泼了一盆冷水,把心里的小火苗都给扑灭了。其中就有她大堂哥和大堂嫂,就她知道的,他们打算再生一个孩子的,超生款都准备好了。

陈光山的话才落,就是一阵哀嚎。

村里搞副业增加大家的收入是好,但不能和国家政策对上啊,要是不设置这一条件,那不就是让大家觉得多生孩子就能多分钱?这么多年来村干部落实的计划生育政策就会毁于一旦。

接着,杨娟就上台给大家宣传了一遍优生优育的好处。

说起来,杨娟算是赶上好时候了,她离婚回来后落在了父母的户口上,接着自己分家出来带着女儿,以后她们母女两个也能参与到富华村的分红里。

第三天,陈光山家里就挤满了人,不管老人孩子都要去签字按手印,不会写字的就让家里会写的代签,但手印是自己按的。

像还在外面打工没回来的,就让自己帮忙签,另外再写一份说明补上。陈明理收到消息后,特意把店关了,回来跑一趟。至于他爸妈因为他哥户口迁出去不能占便宜而黑脸,他就当作看不到。

他还有心思跟陈霖、陈明生说笑,“他们以后能分到钱了也好,就不盯着我的钱了。”他们的钱,爱给大哥就给,他自己也能赚到。

看到陈霖和陈明生真的靠种红心火龙果赚到钱了,他和李万年都觉得应该如此,辛苦坚持了两年,终于见到成果了。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