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银行临时工-061
1997年至2002年,农村信用社经历了一段包含着合作制价值回归、管理体制创新、产权模式探索“三重意义”的改革发展时期。从1997年开始的这轮改革,其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由社员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从更深层次意义上讲,这是一段农村信用社价值核心由“官办”银行向“民办”合作金融组织回归的历程。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作用更加凸显,正在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然而,随着农村信用社作用日益增长,它也正面临着经营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能力的考验。
2002年9月,开启了新一轮了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这是一段对农信社长远发展方向及策略进行重新思考和选择的历史进程。市场化改革方向的确立,成为有着50多年发展历史的农信社摆脱历史泥潭、踏上快速发展轨道的历史转折点。
为了对过去4年多的信用社体制改革进行经验总结,同时对新一轮改革摸索积累经验,2003年3月,江南省政府召开省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授权省审计厅开展一次全省范围的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审计,目的是对全省基层信用社自2000年1月以来的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底,为省政府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服务。
省审计厅接到这一授权任务后,立即研究部署,决定由省厅财金审计处牵头,各设区市审计局采取县与县之间交叉审计的方式,以市局为单位统一向省厅报告审计结果,同时要求全省各审计组要注意“非典”期间自身防护。
很快,省厅组织力量编写下发了全省农村信用社审计工作方案。
3月中旬,江城市审计局根据省厅的统一部署,采取交叉审计方式,对全市13个县级农村信用社2000年至2002年度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全面审计。
湖阳县审计局派了6个人赴湖昌县信用社实施审计,审计组长由市局财金审计科的周芳芳担任,水若山担任项目主审。
2003年3月21日,审计组正式进点。湖昌县信用联社负责生活接待审计组的是社办田主任,负责业务对接的是毛监事长。
审计组进点后,简单了解了湖昌联社的存贷款业务基本流程,存贷款主要结构和规模,以及下辖的农村信用社等基本情况后,审计组又对该社信贷资产质量进行了初步分析。审计分析认为,该社信贷资产存在较大的风险,资产安全性问题应该重点关注。
为了明晰审计思路,水若山专门设计了一套表格,分析对比2000年期初至2002年期末增减变化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会计科目,借此分析判断会计科目增减变化的异常情况,进而锁定重点审计的会计科目。
审计组长周芳芳与水若山商量,决定分两个小组,分别对资产类、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进行审计,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抽查的范围和对象。
审计组6人花了7天时间,对该社汇总报表数据以及信贷档案资料进行审计,之后汇报两个小组初步发现的问题。
负责资产类审计的小马说,“该社的贷款形态和贷款类别报表反映不实。如该社账表反映2000年至2002年三年缩减不良贷款1223万元。经审计,2000年至2002年正常贷款中有1900万元应列为逾期贷款,132万元应列为呆滞贷款。三年间实际新增不良贷款809万,而不是缩减不良贷款。”
“违规调整贷款类别,如城镇社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2002年底将原已记入呆滞贷款类别的某某贷款53万元,重新调入正常贷款1232科目中。据了解,此人所开公司已经法院判决宣告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