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43章 历史无特辑——卫子夫(2 / 2)

首先,是卫氏顶梁柱的相继离世。元狩六年(前117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英年早逝。元封五年(前106年),大将军卫青病逝。卫氏家族最有力的军事支撑轰然倒塌,虽然依旧显贵,但已无实权人物能庇护皇后与太子。

其次,是太子刘据的性格与武帝的政见分歧。刘据性格仁恕温谨,对汉武帝严刑峻法、四处征伐的政策多有劝谏。而汉武帝则认为汉家制度本就“霸王道杂之”,太子性格过于柔弱,不像自己。随着时间推移,父子间的隔阂渐深。朝廷中也逐渐形成了围绕太子的“守文”集团与围绕皇帝的“兴功”集团之间的对立。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是汉武帝晚年的多疑与对巫蛊的极端恐惧。年老体衰的皇帝愈发相信巫蛊诅咒之事,这为奸佞小人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其中,直指绣衣使者江充,因与太子有旧怨,惧怕太子登基后对自己不利,便利用汉武帝的疑心,精心策划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四、巫蛊之祸:惊天惨剧与母子的终局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江充奉命查办巫蛊案。他利用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与外界沟通不畅的机会,诬告宫中戾气盛行,乃因有人以巫蛊诅咒天子。他预先派人在太子宫中埋下桐木人,然后率人掘地搜查,“果然”找到了证据。

太子刘据惊恐万分,深知父亲深信巫蛊且性情严苛,自己有口难辩。在万分紧急的情势下,他采纳了老师石德的建议,发兵诛杀江充。然而,这一自卫举动,在远在甘泉宫的汉武帝看来,无异于谋反。汉武帝派丞相刘屈氂发兵镇压长安城内的太子军队。双方激战五日,死者数万,长安城血流成河。

最终,太子刘据兵败,携二子出逃,后于追捕中自缢而死。他的妻妾、子女皆遇害,唯有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孙子刘病已(即后来的汉宣帝)被收系狱中,幸免于难。

而当这场惨剧发生时,卫子夫在宫中听到了这一切。她无法阻止,无法辩解,更无法承受这样的结局。她一生谨慎,维护着家族的荣耀、儿子的地位和丈夫的江山,然而顷刻之间,一切尽毁。她深知,作为太子的母亲,自己绝无可能在这场政治风暴中独善其身,皇帝的雷霆之怒下一刻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在绝望与悲愤中,在位三十八年的皇后卫子夫,以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用自己的死,做出了最后的、也是唯一的控诉与反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下诏,收回了她的皇后玺绶,仅以一小棺草草安葬在长安城南的桐柏亭,连一座像样的陵墓都没有。

五、身后哀荣:历史的评价与反思

卫子夫死后不久,汉武帝逐渐从巫蛊之祸的狂热中清醒过来。经过调查,他明白了太子的冤屈和惶恐,悔恨交加。他下令诛灭江充三族,并在太子殉难处修建“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以寄托哀思。

然而,对于卫子夫,他却未立刻予以平反。直到汉宣帝刘询(刘据之孙)即位后,才为自己的曾祖母追复了皇后的名号,并重新进行了改葬,但陵墓的规模远不及武帝的茂陵。

纵观卫子夫的一生,她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也是一个悲剧的缩影。

·她是幸运的象征:她以绝世的容颜和机遇,实现了从社会最底层到最高层的跃迁,并带来了一个家族的极致辉煌。她见证了汉武盛世最开疆拓土、意气风发的年代,她的家人是打造这一盛世的核心功臣。

·她是贤德的典范:在她统摄后宫期间,史书未记载任何她妒忌骄纵、干涉朝政的恶行,反而处处是“仁善谦退”的赞美。她成功地扮演了皇后、母亲和家族守护者的多重角色。

·她是皇权的祭品:她的崛起源于皇权,她的毁灭也源于皇权。她与家族的命运,完全系于汉武帝一人之手。当皇帝的宠爱与信任消失,转变为猜忌与冷酷时,无论她有多么贤德,无论家族曾立下何等功勋,都无法逃脱毁灭的命运。巫蛊之祸,表面上是奸臣构陷,其根源仍是高度集中的皇权所带来的绝对权力与绝对危险。

卫子夫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女人的史诗,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王朝“家天下”体制的残酷逻辑:外戚可以因后宫而兴,亦可因后宫而衰;后妃与太子的地位看似尊崇,实则如履薄冰,其安危完全系于皇帝一人的意志与情绪。

她像一颗划过西汉天空的璀璨流星,曾照亮了整个时代,最终却以最惨烈的方式坠落,留下一个关于权力、人性与命运的永恒话题,供后世无尽凭吊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