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失落、地位的动摇,以及性格中的骄悍,最终将陈皇后引向了绝路。她采取了一种在宫廷中最为禁忌的手段——巫蛊诅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陈皇后秘密行妇人媚道(以巫术诅咒他人),此事被汉武帝发觉。他命令酷吏张汤彻查此案。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巫蛊”罪行确凿,且牵连甚广。汉武帝勃然大怒,下令严惩:
·楚服(为首的女巫)等三百余人被诛杀。
·汉武帝颁下诏书:“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
这道诏书以“惑于巫祝”为由,指责陈皇后失德,不配母仪天下,正式废黜了她的后位。从此,她被迫离开未央宫,幽居于长安城郊的长门宫。
五、长门幽怨与“千金买赋”的传说
长门宫,原是馆陶长公主献给汉武帝的私家园林,无比华丽。但对于被废黜的陈皇后而言,这里已成为一座美丽的牢笼。她在此度过了孤独凄凉的余生。
关于她废居长门宫后的生活,正史记述寥寥,但一个着名的文学传说使其故事广为流传。相传,陈皇后为挽回汉武帝的心,以重金(一说黄金百斤,一说千金)聘请当时最负盛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为她作一篇赋,以期打动皇帝。司马相如于是写下了感人至深的《长门赋》。
赋中极尽铺陈地描绘了一位被弃幽居的贵妇的哀怨与痛苦:“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她日夜盼望君王的车驾,却始终不见踪影,只能在绝望中徘徊叹息。
传说汉武帝读后深受感动,陈皇后因此重新得宠。但这仅仅是文学上的美好想象。历史事实是,汉武帝并未回心转意。《长门赋》序文本身很可能也是后人伪托,但这一传说却极大地丰富了陈皇后的故事内涵,使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宫怨”主题的典型形象。
六、结局与历史评析
十余年后,陈皇后在长门宫中悄然离世。她死后,被葬于霸陵(汉文帝陵)东南的郎官亭东面,未能与汉武帝合葬,其葬礼规格也远非皇后之制,标志着其身份的彻底终结。
陈皇后的悲剧,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政治婚姻的反噬:她的后位源于政治联盟,而非情感基础。当联盟的政治价值消失(汉武帝亲政,窦太主影响力衰退),其婚姻便失去了最核心的支柱。
2.无子的致命伤:在宫廷斗争中,子嗣是最大的资本。没有皇子作为依靠,她的地位如同空中楼阁,不堪一击。
3.性格的缺陷:她骄纵善妒,不懂韬光养晦,在失宠后采取极端手段,触犯了帝王最大的禁忌——巫蛊,这直接导致了她的废黜。
4.帝王的无情:汉武帝是一位雄主,其情感永远让位于政治考量。当他需要摆脱前期外戚的影响、当他有了新的宠妃(卫子夫、李夫人等)、当陈皇后失去利用价值且构成威胁时,抛弃她便成了必然的选择。
陈皇后的一生,如同一场被权力精心编织又无情撕碎的幻梦。她从“金屋藏娇”的预言中走来,最终却在“长门买赋”的传说中留下一个凄美的背影。她是汉武盛世宏大叙事下的一曲哀婉插曲,其个人命运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皇权之下,即便身份最为尊贵的女性,其荣辱生死也完全系于帝王一念之间的残酷现实。她的故事,也因此超越了宫闱秘闻,成为后人不断回味和咏叹的历史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