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这一次他们争夺的,是胜利者身死之后的王位继承权。
自然,这其中也不是没有其他波折和矛盾,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只以利益为标杆,来进行权衡和取舍,任何地方、任何时代,都会有那么一些人,更重视血脉亲情、恩义仇恨。
这些人有时候能够掀起一些风浪,但更多时候,他们都只能怀抱遗憾与仇恨被斩草除根。
只有极其偶尔的情况下,他们才能在长久的隐忍筹谋之后,逆风翻盘、大仇得报。
这种情况下,大部落固然会有一时的颓势,但这种颓势却远远不能让他们伤筋动骨。
如此一来,那些野心勃勃的中型部落,自然就也很难趁势取而代之。
甚至因为他们的成长与实力会让大部落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进而联合起来针对乃至瓜分他们,他们都不敢把自己的全部实力给表现出来。
适度的藏拙、示弱,固然是为了更好的保全自身,可每次因为“不如人”被嘲讽、奚落、欺辱的时候,他们却又很难控制住自己内心的蓬勃野望。
也是因此,这些中型部落,做梦都想取代那些大型部落。
每次王位更迭,以及每次与汉人交战,这些中型部落的首脑人物,都在暗暗祈祷与自家的草场相距不远的某个甚至某两个大型部落,能够在斗争或者战事中狠狠栽个跟头。
这么多年下来,这一次可以说是这些中型部落的首脑人物,离他们梦想最近的一次了。
但比较麻烦的是,大魏的那个新式武器,不仅能对那些大部落造成伤害,同样也能对他们这些中型部落造成伤害。
而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大型部落和那些王庭贵族,在意识到接下来的战事会对他们鞑靼一方十分不利之后,必然不会再像前几天时那样,争着抢着派出自己带来的兵马,而是会像更久之前那样,继续使唤他们这些中型部落和数量更多的那些小型部落。
是的,虽然战事已经开打好长时间了,但鞑靼王庭和那几个大部落的军队,却是一直都没有充当过用人命去消耗大魏守军武器、精力乃至性命的炮灰。
为这场战事付出了惨烈代价的,就只有胳膊拧不过大腿的他们这些中小型部落。
也是因此,他们这些中小型部落,对王庭贵族和那些大部落其实全都怀恨在心。
可再怎么怀恨在心,在那几个大部落联合起来,默契地和王庭贵族一起推他们出去当炮灰的情况下,他们也是没有听命行事之外的其他选择的。
之所以从几天前开始,他们的族人被替换了下来,是因为那些王庭贵族和几个大部落的首脑人物都认为,大魏守军的武器、精力应该都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该是他们的立功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