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厂三十年前建厂的时候,”他倒满一杯,“最忙的活是手工裁玻璃。一刀下去,歪一点就是废品。那时候没人关注我们,也没人催我们。但现在不一样了。”他放下水壶,“每一通电话,每一条留言,都是在给我们打光——照得越亮,越能看出哪里不平。”
他顿了顿:“咱们不能躲光,得学会在光里干活。”
大家默默端起杯子喝了口。茶有点苦,但提神。
下午两点,孙雯更新了服务号推文,标题改成了《它记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怎么过得舒服》。文章用陈伯、李奶奶的例子说明,系统识别的是生活模式,比如“每周二晚上八点起身泡茶”,而不是“这个人长什么样”。
推文发出半小时,评论区冒出一条:“原来我家灯比我老婆还了解我,她总说我懒得起夜,但它知道我其实每天凌晨都会醒一次。”
赵磊看见笑了,截图发到群里:“用户开始拿我们当情感树洞了。”
与此同时,经销商也开始冒头。一位区域代理连打三个电话,问有没有批量采购政策,能不能做社区统一安装。
刘好仃想了想,回电说:“我们现在不走量,走心。您可以推荐五户意向家庭,我们免费试用全套服务,全程记录体验,做成模板再谈合作。”
对方愣了下:“你们这是卖产品还是搞实验?”
“是让产品先学会做人。”刘好仃说,“等它真懂了一个家,才能服务好一百个家。”
傍晚六点,团队开了个五分钟的小结会。
王芳汇报:今日共处理咨询五百余次,订单新增六十九单,客户满意度调查显示,九成以上认为“响应及时”。唯一投诉来自一位大爷,说系统把他半夜上厕所记成“异常活动”,刘好仃亲自回电解释后,对方反而夸了一句:“还挺负责任。”
孙雯展示了明日推送文案初稿,其中一句写着“我们很火”。刘好仃看了眼,说:“改成‘你们很重要’。”
她点头,删掉重打。
赵磊确认系统稳定运行满十二小时,订单无重复,数据流正常。他在日志末尾写了一行备注:“今日最高并发请求出现在11:23,持续47秒,系统缓冲池占用率达83%,未触发熔断,表现合格。”
七点整,办公室灯自动调暗了些。
刘好仃坐在工位旁的小折叠椅上,手里拿着打印出的反馈汇总表。屏幕上,客服后台依然闪烁不停。孙雯正修改最后一版公告,王芳接通了今晚第十三通回访电话。
“张阿姨您好,我是王芳。”她的声音轻下来,“想问问您昨晚起夜,灯亮得还顺心吗?”
电话那头笑了:“亮得太贴心了!我刚摸到床沿,走廊灯就慢慢起来了。你知道吗,我老头子说,这灯像是知道我怕黑,又不想吵醒他。”
办公室安静了一瞬。
孙雯悄悄竖起一根手指。
赵磊揉了揉眼睛,继续盯着内存曲线。
刘好仃低头,在汇总表空白处写下一句话:“让玻璃学会等待的人,也值得被好好回应。”
王芳轻轻说了句:“张阿姨说,灯昨天记得她吃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