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悬在纸上,那第三个栏目的标题只写了两个字——“未完”。刘好仃眨了眨眼,把笔帽拧紧,塞进工装口袋。他坐直身子,把散在桌上的会议记录一张张摊开,像整理一叠没对齐的玻璃片,慢慢捋平。
培训角的灯还亮着,流水线的声音没停,但人已经走得差不多了。他没急着走,反而把本子翻到空白页,写下一行字:“想法多,不等于都能做。”然后从包里抽出一张格子纸,画了三列:环境感知类、交互方式类、服务模式类。
他一条条对着笔记归类。
“感应调光”归第一列,“语音控制”归第二列,“老人起夜柔光”划进第三列。
有个提议写着“玻璃能唱歌”,他看了两秒,轻轻一笑,还是抄了上去,标了个小问号。
“谁写的?”他自言自语,“胆子不小,想象力也够野。”
分类完,他拿出铅笔,在每条后面打分。标准有三个:市场要不要?技术能不能?花钱多不多?每项最高五分。他一边写一边嘀咕:“客户提过的优先,咱们做过类似的优先,改起来不用换模具的优先。”
“感应调光”打了四、四、三。
“变色玻璃”是三、三、二——材料得重新配,成本压不住。
“星星投影”只有两分在用户价值上,其他都低,但他没划掉,只在旁边写了个“可拆解”。
他停下笔,盯着“特殊人群定制服务”这条。王芳说的那个怕黑的孩子,孙雯提到的独居老人,赵磊讲的办公室强光困扰……这些事平时听着像闲聊,现在串在一起,倒像是条路。
“不是所有需求都得靠高科技解决,”他低声说,“有时候,就是少一盏灯的事。”
天快黑时,赵磊推门进来,手里拎着盒饭。“还没走?我顺路带了份炒河粉,你要不要?”
“放桌上吧。”刘好仃指了指角落,“等会热一下。”
赵磊坐下,瞥见那张评分表。“你真一条条筛了?我以为你就是让大家说说,图个热闹。”
“热闹开路,正事收尾。”刘好仃把本子转过去,“你看,这么多点子,不能全上马。咱们厂又不是印钞机,想干啥就干啥。”
赵磊仔细看了一遍,点点头:“这表格清楚。不过‘语音功能’为啥打分不高?现在家电都带声控。”
“是流行,可咱的产品用在家用灯上,老人小孩多。你说‘打开灯光’没问题,要是说成‘开启照明系统’,人家听不懂。再说,加模块要钱,售后也麻烦。万一语音失灵,客户骂的是咱们牌子。”
赵磊笑了:“你还考虑口音问题?”
“去年有个潮汕客户打电话,说灯不亮。我们查半天,原来是他说‘暗’,系统听成‘按’。最后发现是他家娃乱按遥控器。”刘好仃也笑,“科技得接地气,不然就成了添堵。”
正说着,孙雯和王芳一块进来。孙雯手里抱着文件夹,王芳拿着平板。
“听说你在定方向?”王芳把平板放在桌上,“我把今天记的几条补充上了,有个阿姨说她老伴半夜起来,总撞桌角,要是灯能自动亮一点就好了。”
“这就是需求。”刘好仃指着“特殊人群定制服务”那一行,“咱们不做花哨的,就做让人安心的。”
孙雯翻开文件夹:“我理了一下质检的事。如果要做不同模式的灯,检测标准得分档。比如普通款看启动速度,定制款就得测感应灵敏度、夜间唤醒反应时间。”
“你能想到这一步,我就放心了。”刘好仃点头,“别怕麻烦,标准可以慢慢建。关键是先认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