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愣住,看了看视频,又看了看手里的提议单,慢慢把纸折起来塞进了口袋。
中午前,孙雯把新一期巡检报表交到办公室。刘好仃接过时注意到夹页里多了一张手写清单,标题是《常见隐患预判及应对》。
“哪个班组做的?”他问。
“三号线装配组。”孙雯说,“他们担心做得不对,让我别声张。”
刘好仃把清单铺在桌上,一条条看过去:继电器压接松动前兆、光学膜起泡初期特征、电源模块散热异常判断……字迹工整,备注清晰。
他起身走到公告栏前,撕下一张空白A4纸,提笔写下:
“改,是从‘要我做’到‘我想做’。这张纸,比满分报表更值钱。”
落款没签名字,只画了个小小的灯泡。
下午两点,王芳拿着平板过来,说已经有五个班组提交了类似的自查建议,有的还配了现场照片。“要不要统一格式,做成内部参考材料?”
“做。”刘好仃说,“下个月的案例汇编,头一篇就放这个。”
赵磊这时候推门进来,脸上带着少见的轻松:“后台数据连续三天零异常。咱们是不是该庆祝一下?哪怕订几箱饮料,让大家知道努力没白费。”
刘好仃摇头:“咱们没打赢哪场仗,只是把该做的事做对了。”
他回到桌前,翻开日志本,写下一行字:
“真正的稳定,是不再盯着数字看,而是知道每个人心里都点了盏灯。”
写完,他抬头看了看窗外。夜班工人已经开始进场,工具柜前排着队,一个个领取设备,安静有序。有人把扫码枪支架碰歪了,顺手扶正;有人看到同事没戴手套,提醒了一声。
赵磊收拾东西准备走,路过时说:“明天我打算把工单系统的响应时间曲线导出来,做个动态图展示。”
“行。”刘好仃应着,“但别只放结果,把中间那些卡点也标出来。让大家记得,是从哪儿一步步走过来的。”
王芳临走前把清单拍照存档,嘴角微微翘着。孙雯在设备交接打卡表上签下名字,转身时看见角落里那台检测仪已经贴上了充电提示标签,还画了个笑脸。
厂区灯光通明,流水线仍在运转。
刘好仃坐在办公桌前,日志本摊开在最后一行字上。笔尖悬了一会儿,他又补了一句:
“有人开始多做半件事,我们就该让这件事,变成习惯。”
他合上本子,目光落在窗玻璃映出的人影上。远处装配线末端,一排新灯正在依次点亮,节奏平稳,光色均匀。
其中一个灯,在启动瞬间轻微晃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