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真把工人的大白话当数据用了?”老陈问。
“怎么不是数据?”王姐抬头,“他们不说‘用户体验优化’,但他们说‘不那么累’。咱们听不懂人话,才容易做错东西。”
老陈没说话,默默退回自己座位,重新打开了成本模型文档。
傍晚六点,刘好仃召集所有人开了个短会。会议室没开ppt,白板上只写了三行:
-工人说“能一个人抬稳”
-客服新增7条正向标记
-老吴主动要货
他转身面对大家:“三个月前,我们是因为被投诉才改方案;现在,是客户自己发现了好处。我不敢说成功,但我敢说——我们走对了。”
屋里静了几秒。
然后王姐拍了下手,掌声不大,但清脆。老陈低头笑了笑,没鼓掌,但点了点头。老周抱着胳膊站在最后,也没动,可嘴角松了下来。
会后,刘好仃回到工位,打开电脑。《施工协同设计建议书》的文档还在,光标停在那句“产品好不好,不该由我们说了算”后面。他往下敲了一行新字:
“而是由那些真正抬它、装它、靠它吃饭的人来决定。”
刚保存,手机震动。是物流系统推送:南山工地反馈已更新。他点开,是一张照片,玻璃已安装到位,阳光透过幕墙洒在地面。照片下方附了句话:“今天没摔一块,全靠角上那个小疙瘩。”
他把照片下载,拖进文档,放在标题页。
王姐路过时探头看了一眼:“你要把这个建议书打出来?”
“先存着。”他说,“等再多几个‘小疙瘩’的故事,再一起印。”
老陈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新的测试排期表:“下周可以安排一次联合观察,让安装队的人来厂里看一遍全流程,顺便提提想法。”
“好。”刘好仃点头,“到时候请他们喝茶,不吃饭,省事。”
“我还以为你会请吃饭。”王姐笑。
“茶就够了。”他说,“话能说透,比饭吃得多重要。”
晚上八点,厂区灯还亮着。老周在质检台前确认模具参数,王姐在整理最新一批语音转写,老陈在核算小批量生产的能耗波动。
刘好仃坐在桌前,把三块样品的照片依次命名:“减负一号”“防误二号”“护人三号”。光标在“护人三号”后面闪着,他没继续写,只是盯着屏幕看了会儿。
窗外,晨雾早已散尽,阳光斜照进车间,落在传送带空荡的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