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回车键,屏幕上的进度表刷新出新的状态标记。他没抬头,只听见走廊传来几声脚步,又渐渐远去。窗外那辆印着陌生厂家标识的物流车已经停稳,司机正和门卫说着什么。
他站起身,把桌角那份还冒着热气的茶杯往旁边挪了挪,抽出抽屉里的U盘插进电脑,开始拷贝测试数据包。视频、曲线图、材料对比表,一样不少。文件夹命名很简单:**HT-800实测全记录_可对外**。
“老陈,名单整理好了吗?”他对着门口喊了一声。
“刚发你邮箱。”老陈从档案室探出头,“五家客户,都是之前反复报修漏水的,我挑了反馈最急的。”
“行,你把摘要附上,再加一句‘我们改了结构,想听听你们意见’——别写太正式,像聊天那样就行。”
王姐这时推门进来,手里捏着几张打印纸,“我把成本分析图重做了,现在客服回复里都带这张小图,客户问一次,就发一次。有个山东的刚回消息,说‘这账算得比我们财务还细’。”
刘好仃笑了笑,“那就让他继续算。省下的钱看得见,比啥口号都强。”
老周背着相机包从实验室出来,顺手把一段剪辑好的视频传到几个技术群里。标题起得随意:“一线工人瞎折腾,结果居然没漏。”底下有人回复:“这压合手法稳啊,你们厂谁做的?”他没回,只点了句赞。
中午刚过,办公室电话响了第一回。
“您好,我是东莞宏力设备厂的技术主管,看到群里转发的视频……能详细聊聊你们那个防潮窗的做法吗?”
刘好仃握着听筒,声音平稳:“您哪部分感兴趣?是压合工艺,还是接缝处理?”
对方顿了顿,“说实话,我们自己试过三种胶条、两种边框结构,高温冲洗环境下撑不过两百小时。你们是怎么让边缘不脱开的?”
“不是胶条多硬,”刘好仃说,“是我们让它‘松’了一下。”
“松?”
“对。以前是硬碰硬贴,一冲就崩。现在加了一层软垫,再把整个结构预粘成一体,受力时一起动,就不会单点撕裂。”
电话那头安静了几秒,“能不能……我去你们厂看看?”
“随时欢迎。”
挂了电话,刘好仃打开平板,把全程监测视频调出来重新看了一遍角部落点的数据变化。他没急着存档,而是截了几张关键帧,连同《作业指导书》节选一起打印出来,摆在桌上备用。
下午两点十七分,第一位访客到了。
穿灰衬衫,拎个旧公文包,进门先递名片。刘好仃接过扫了一眼,没说话,直接请人坐下,然后打开平板播放视频。
“您看这里,”他手指划过屏幕,“这是水流冲击瞬间的应变值,峰值比常规结构低三十四。我们没换材料,只是让力量有了‘出路’。”
客人凑近了些,盯着画面看了半分钟,“所以你们调整了应力分布?”
“更准确地说,是给它铺了条缓坡。”
对方笑了,“这话要是写在论文里,教授得打高分。”
刘好仃也笑,“我们不写论文,只做能用的东西。”
说完,他起身从柜子里取出第三轮样品,放在桌上,“您可以亲手试试接缝强度。”
那人伸手按了按,又用力扯了扯边缘,“确实扎实。你们这方案……有量产计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