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那边一个新加盟的小店主发来消息:“我想做个弧形门头玻璃,预算有限,有没有性价比高的方案推荐?”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咨询,而是潜在订单线索。按照旧模式,这种需求会被丢进待办池,等排期、等评估、等开会决定要不要接。
但现在,快速通道有自己的规则。
王姐立刻调出客户标签:中小客户,首次咨询,传播意愿高。
她把信息转给老陈,“走绿色通道,先给个基础方案参考,别谈成交,先建立信任。”
二十分钟后,客户收到一份图文并茂的回复,包含三种可选曲率、对应成本区间、安装注意事项,末尾还加了一句:“如需进一步沟通,我们可安排技术人员一对一支持。”
对方几乎是秒回:“你们这服务太实在了,比我问过的三家都清楚!”
刘好仃看到这条反馈时,正坐在工位前核对明日的跟进清单。他把这句话复制下来,放进团队共享文档的“今日亮点”栏,标题写的是:“客户说‘太实在’,比签单还高兴。”
临近下班,整体数据出炉。
快速通道全天共接收17条请求,15条在40分钟内获得明确答复,其余两条均已启动跟踪机制,并发送了进度告知。
技术组提交的日志显示,轮值人员压力可控,仅有一项跨部门协作任务需要延长处理周期,但已提前沟通预期时间。
王姐整理的朋友圈传播报告显示,建议书阅读量是往常宣传材料的六倍以上,转发用户中已有两人提出具体使用场景咨询。
刘好仃合上笔记本,手指轻轻敲了两下桌面。
“第一天,没出乱子,还有惊喜。”他说,“说明咱们没想偏。”
老陈站在桌边,手里拿着打印出来的排班表,“技术组讨论过了,下周继续这个轮值模式,不过建议每天增加一次十分钟站会,把典型问题拉出来讲一遍,避免重复劳动。”
“行。”刘好仃点头,“明天就开始。”
王姐伸了个懒腰,顺手关掉最后一份文档,“感觉像是给一台老机器换了套新齿轮,咔哒咔哒,居然转得比以前顺。”
“咱们厂这台机器是旧了些,”刘好仃望着窗外渐渐暗下的天色,“但只要每个零件都还在用心转,就不怕赶不上趟。”
打印机忽然响了一声。
一张新的值班表缓缓吐出,纸面还带着微微的温热。刘好仃起身取下,目光落在“周三轮值”那一栏,名字后面多了一行小字备注:“负责解答‘数据能否用于投标’类咨询”。
他正准备签字归档,手机震动起来。
低头一看,是一条来自系统的自动提醒:
“客户“深南大道奶茶铺”已完成第30次打卡,触发纪念牌申请流程,请确认发货信息。”
刘好仃点了确认,备注栏写下:“随包裹附赠一张手写感谢卡,内容由王姐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