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677集:新市场需求现端倪(2 / 2)

“持续跟踪‘低反高抗UV’关联行为,满10例即启动可行性评估。”

后面画了个问号。

他又新建了一个草图页面,没命名,只用铅笔写了几个关键词:

-南向日照强

-高层建筑密集

-居住\/办公\/商铺共性

-视觉舒适>美观需求

-自主调整工艺参数

最后在右下角补了一句:“先盯住,别惊动。”

不能太早张罗,万一只是偶然呢?可要是完全不动,等别人反应过来,风口早就过去了。

他记得十年前也有一次,客户老提“能不能做得再薄一点”,没人理,结果半年后竞品推了超薄钢化系列,一下子抢走三成市场。那时候他还没权限说话,只能看着。

现在不一样了。

他关掉所有分析窗口,桌面只剩一个屏保界面,灰蓝色的波纹缓缓流动。就在屏幕即将变黑的瞬间,弹出一条系统提醒:“明日早会材料已备妥。”

他没动。

过了一会儿,起身走到窗边,把百叶窗往下拉了两格。夜风从缝隙钻进来,吹散了屋里的闷热。

回来时,他换了种坐姿,左腿搭在右腿上,身子侧对着电脑。目光落在那张未命名的草图上,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节奏很慢。

楼下传来电动车驶过的声响,接着是保安关门的声音。整栋楼安静下来,只有他的工位还亮着灯。

他忽然想起今天还没回那位“走到路口”的客户。

打开对话框,输入框光标闪了闪,他没打字,而是点开对方的历史咨询记录,从头看了一遍。

第一次问价格,第二次对比三家,第三次提到“店里中午太阳直射,客人说像烤炉”。后来客服推荐了隔热膜,他接受了,但没立刻下单。

直到看到那份《典型合作路径参考》,才说了那句“好像都走到了路口”。

刘好仃慢慢明白了。

那人不是在犹豫要不要买,而是在等一个确认:你们能不能解决我的真实问题?

他删掉原本想回复的“欢迎随时咨询”,重新敲了一句:“您说的阳光刺眼问题,我们最近收到不少类似反馈,已经在整理优化方案,后续会单独给您发一份参考建议。”

发送。

鼠标移开时,眼角瞥见系统右下角又跳出一条新消息。

来自另一个客户,刚加入咨询不到十分钟。

消息只有短短一行字:“你们有没有那种白天不开灯也不会反光的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