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靠Ip标记。”刘好仃调出日志,“只要同一个地址二次访问,不管填没填表,都算潜在兴趣户。我们可以在官网加个浮动提示:‘近期访问过的用户请注意,防潮玻璃应用指南V2已上线’。”
“有点像弹窗广告。”老赵皱眉。
“但说的是真话。”刘好仃笑,“我们真出了V2,也没逼他点。爱看不看。”
“那触发条件怎么定?”李工问。
“三条线。”刘好仃竖起手指,“第一,访问两次以上;第二,单次停留超三分钟;第三,看过技术文档或报价页。三条满足其一,就算入唤醒池。”
“然后推什么?”
“不推销售信息。”刘好仃摇头,“推变化——‘您上次查看的烘干工艺对比表新增三项实测数据’。让他觉得错过会吃亏。”
“这招狠。”小周点头,“比直接发优惠有用。”
“这不是套路。”刘好仃说,“这是提醒。人忙起来,忘了很正常。我们轻轻拍一下肩膀就行。”
会议节奏渐渐加快。小周负责梳理新版资料的结构框架,李工牵头准备案例素材和拍摄安排,老赵整理静默客户的标签规则并对接It设置触发逻辑。
临近中午,草案基本成型。刘好仃把新版本命名为《新动向应对策略V2.0》,在文档开头加了一段说明:“本次优化聚焦两点:一是降低信息获取门槛,实现‘看得懂’;二是建立被动唤醒机制,推动‘再回来’。”
他把文件传到共享目录,正准备群发通知,忽然停住。
“等等。”他叫住正收拾东西的老赵,“那个汕头的Ip,最近还来过吗?”
“来了。”老赵翻出记录,“昨天下午五点十七分,又看了一遍技术问答,这次是从头看到尾,还下载了pdF。”
“没留新信息?”
“没有。”
“那就先不动。”刘好仃收回鼠标,“等他第三次来,再触发提示。”
“万一他不来了呢?”
“那说明他还没准备好。”刘好仃关掉页面,“我们不能替客户决定什么时候买东西。”
下午三点,四人再次聚拢。最终版草案确认无误,各项任务分工明确。刘好仃将打印稿摊在桌上,红笔圈出三项优先事项:“首屏图文周三上线,标签体系同步构建,样件资料包跟着更新。”
他起身走到白板前,把“周三前闭环”四个字描粗了一笔。
回到座位后,他重新打开邮件系统,光标停在发送键上。窗外天色微阴,走廊传来换班工人的脚步声,有人在笑,有人喊着借工具。
他调整了一下坐姿,手指放在键盘上,准备输入正文。
这时,屏幕右下角弹出一条系统提醒:【访客行为更新:Ip221.18.76.*汕头,今日第3次访问,停留时长9分12秒,下载《技术问答_V1》与《样件交付流程》】
刘好仃的手指顿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