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复核兜底。”他说,“我们不怕多看一眼,就怕看不见。”
下午两点,刘好仃召集三人再次碰头。
这次他在白板上画了个三角:顶上是“客户声音”,左下是“技术能力”,右下是“服务节奏”。中间写着“动态预警阈值”。
“现在的预警是死的。”他指着报表,“‘记住’这个词出现三次就报警,可要是市场突然变热,三天出现二十次,我们还按老标准走,就跟不上了。”
小李反应快:“意思是,阈值也得跟着趋势走?”
“没错。”刘好仃点头,“比如‘记住’这个词,上周日均出现两次,这周涨到五次,系统就应该自动下调触发门槛,让警报更敏感。”
王工皱眉:“可我们售后人力有限,警报一多,顾不过来。”
“所以要分级。”刘好仃拿出新方案,“一级信号,数据组标记即可;二级,售后电话回访;三级,技术介入分析。每级都有明确动作和时限。”
陈工翻了几页文档:“逻辑能实现,但得加个开关,允许手动暂停自动升级,防止突发噪音干扰。”
“加。”刘好仃记下,“安全阀必须有。”
讨论到四点半,初步敲定优化方向。刘好仃汇总成一份《应对预案优化建议V1.0》,附上试点计划:先在南区和东莞两个片区运行新机制,周期一周,每日提交运行反馈。
“咱们不追求一步到位。”他关掉投影,“先试一小块,行得通再铺开。”
五点二十分,办公室安静下来。王工走了,陈工回技术间调试模块,小李去打印最终版材料。
刘好仃坐在工位上,屏幕上是刚保存的草案。他点开共享目录,准备上传文件,手指停在鼠标上。
又看了一遍。
删掉一句“建议立即全面推广”,改成“建议以试点形式推进,降低实施风险”。
然后点击上传,勾选“仅核心成员可见”,加入明日晨会agenda。
打印机轻响,吐出一页纸。他起身拿过来,是最新一期《客户语义监测日报|第4期》。
首页醒目位置写着:
“记住”类关键词本周累计出现18次,环比上升40%;
“拟人化期待”分类新增3条高权重语句;
南区客户二次提及“它该懂我”,系统自动标记为“重复强化信号”。
他把纸页夹进文件夹,顺手将茶杯移到回收站旁。杯底残留的茶渍贴着内壁,像一圈褪色的年轮。
电脑右下角,倒计时显示:04:08:11。
他没动,也没关任何窗口。
屏幕上的预案文档还开着,光标停在最后一行未完成的备注后。
窗外,楼道感应灯随着脚步声逐一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