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眼睛亮了:“就像人跑步,不能每回都拼到岔气。”
“对。”刘好仃笑了下,“干活的人,得给自己留口气。”
王工沉默片刻,忽然说:“那咱们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用’,是‘能不能扛住最糟的时候’。”
“正是。”刘好仃拿起记号笔,在“稳定性”。它不光影响速度,还会影响后续所有模块的判断节奏——就像人发烧了,脑子也会糊涂。”
陈工翻着日志,突然出声:“预热模块在高温下确实有调整行为,但它调的不是功率,是判断逻辑的权重。温度一高,它自动把外部传感器的数据信得更重,反而忽略了内部核心温度反馈。”
“这就叫‘越努力越乱’。”刘好仃点头,“它想适应环境,结果被环境牵着鼻子走。”
会议室安静下来。数据还在屏幕上滚动,红色的温度线像一条缓慢爬行的蛇。
小李忽然说:“那我们是不是该让它‘少想点’?别什么都让它自己判断,关键时候,干脆给它定死规则。”
王工摇头:“太死也不行,万一真有突发情况呢?”
“所以不是‘少想’,是‘会想’。”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信号优先级”四个字,“咱们得给它分个轻重缓急。核心温度是命,环境波动是风,不能因为刮阵风,就把命交出去。”
陈工若有所思:“如果把核心传感器的权重固定在高位,再加个‘环境干扰过滤层’,是不是就能避免它乱调?”
“可以试。”刘好仃点头,“但得先确认一件事——高温下,是不是所有传感器都可靠?有没有哪个会‘发烧说胡话’?”
王工立刻说:“我下午就去三号炉做一轮实测,看探头在持续高温下的输出稳定性。”
“好。”刘好仃把“抗扰性优化”圈出来,写在高温问题些是假信号。别把好零件当坏的换了。”
小李举手:“那之前那个时钟偏差呢?要不要先修?”
“要。”刘好仃把“日志帧序错位”单独列出来,“数据可信是第一步。明天起,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经过外部时钟校准再入库。谁录的,谁负责对时。”
陈工苦笑:“这活儿细啊。”
“细才不出错。”刘好仃合上记号笔盖,“咱们不是在拼速度,是在拼踏实。机器可以快,但咱们得比它慢半拍——慢下来,才能看清它走的每一步。”
王工站起身,伸了个懒腰:“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是不急着交报告了。先把底子理清楚,不然交上去也是给人添麻烦。”
小李也笑了:“那我先把图谱更新一下,加上高温这一块。”
刘好仃看着大家重新投入工作的背影,没说话。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性能冗余”旁边补了四个小字:**宁慢勿险**。
陈工抬头问:“刘师傅,高温模块的底层逻辑,要是动了权重,会不会影响它原来的自学习功能?”
刘好仃正要回答,笔尖停在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