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发朋友圈。”刘好仃也笑,“让客户觉得,我们不是卖完就走,是真在看他用不用得好。”
小李记下,转身去改系统设置。
九点半,新人甲把剪好的视频片段传到电脑。四段画面拼在一起:深圳厂里老黄巡检、东莞客户现场处置、雨夜技术员冒雨赶到、另一家客户指着屏幕说“三个月没停过”。没有名字,没有厂标,只有时间戳和操作日志滚动在侧边。
“这样行吗?”她问。
“行。”刘好仃看了一遍,“就叫它‘无名但有痕’。客户不怕我们不出名,就怕我们不露脸。现在咱们把脸藏了,把事摆出来了。”
她把文件归进“案例库”文件夹,又新建了个子目录:“典型服务案例”。
中午,刘好仃回到办公室,打开《新市场推广长效手册》的电子版。他在“售后服务”章节底下,新增一条:
“响应时效:无论是否真实故障,系统报警后,三十分钟内启动响应流程,两小时内完成现场确认或远程处置。记录完整,客户可查。”
他停顿了一下,在后面加了一句:“信任不是省出来的,是‘多走一步’走出来的。”
下午两点,小李跑进来:“东莞客户回电了!说早上发现线路松了,正准备打给我们,结果服务商已经到了。”
“他说啥?”
“他说,‘你们比我自己还上心。’”
刘好仃没说话,低头在手册修订页上划了两道,把“三十分钟”圈起来,旁边写了个问号。
新人甲在剪辑软件里把四段视频合成一段一分半的片子。她加了字幕:“这不是广告。这是我们每天做的事。”
刘好仃站在她身后看了一遍,点头:“放给新客户看。不推销,只展示。让他们自己判断,值不值得信。”
傍晚六点,十七个红点全亮着绿灯。
他坐在电脑前,把客户使用数据重新分类:高频使用、间歇使用、低频待机。每一类旁边,他写下了对应的跟进策略——不是催单,而是服务节奏。
高频的,每月发一次优化建议;间歇的,每两周提醒一次维护;低频的,则自动触发“开工关怀”消息。
他把这张图命名为《客户使用图谱》,保存进共享文件夹。
晚上八点,办公室灯还亮着。
新人甲整理完最后一段视频日志,抬头问:“刘师傅,今天这事儿,算不算把客户稳住了?”
刘好仃正在翻手册,头也没抬。
“稳住不是一天的事。”他说,“今天修了个螺丝,明天可能断根线。我们能做的,是让每一次小问题,都变成他们下次敢用的理由。”
她点点头,收拾东西准备走。
门关上后,刘好仃把手册翻到最后一页。他拿起笔,在空白处写下:
“真正的市场,不在展会,不在合同,而在机器每一次正常启动的清晨。”
他停下笔,看了眼屏幕。
东莞那点绿灯突然闪了一下。
他身体前倾,手指移到鼠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