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点点头,手指敲了敲“接口零修改”那行:“你们这次倒是把活干到前头了。”
刘好仃站在门口没进来,听见这句话,转身就走。
下午一点十七分,老黄的修订案上传系统,标题是《可调支撑件装配标准V1.2》,附件里三段视频总长四分三十二秒,最后一帧定格在锉刀离开金属面的瞬间,旁边标注:“单件修配耗时6分18秒,人力成本3.2元。”
刘好仃点开,看完,批了“同意归档”,抄送生产、采购、设备三部门。
两分钟后,设备组回信:“模具调整可纳入下周维护计划。”
老黄在工具间看见邮件提示,把锉刀放进抽屉,顺手贴了张新标签:“已标准化,禁用手工修配。”
小李的新版报告也在两点零五分发出,标题是《200度耐热测试阶段性报告(可解释版)》,附录里多了三张图:应力梯度模拟、历史材料对比、界面稳定性预测曲线。正文两句话:“73-75小时形变回缩至0.5毫米,样品完整。当前未见界面剥离迹象,但75小时后需持续监测。”
他点击发送,抬头看见刘好仃站在工位旁。
“这次像话了。”刘好仃说,“下次再发,记得把‘但’字后面的半句加粗。”
三点二十六分,新人甲收到研发部邮件:“参数预校准安排在周二上午九点,你们提前半小时送样件过来,做最后匹配确认。”
她立刻回:“收到,样品已准备,材料无变更。”
发完邮件,她把确认信息写进进度表,特地用了红笔。
刘好仃在主控室看着白板,三条线都更新了。新能源线写着“启动应力建模”,工具线下是“标准V1.2归档”,医疗线则标着“打样前置完成,待校准”。
他拿起记号笔,在三行
小李走进来,站在他身后:“设备组说传感器最迟周三换,不影响明天打样。”
“知道。”刘好仃没回头。
“那……205度,还冲吗?”
刘好仃没说话,手指在桌沿敲了三下。
和七十五小时前一样。
和今天早上也一样。
只是这一次,敲完之后,他打开了测试炉的远程监控界面,把温度设定从200度拖到了205度。
光标悬在“确认”按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