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好仃拿起记录本,“让他们下午三点前出方案,标注哪些节点可以测,哪些必须等炉温降到80度以下再动。别影响明天打样。”
小李记下时间,正要走,刘好仃又叫住他:“等会儿数据包发完,把涂层界面的热膨胀系数也加上。别只写数字,标一句‘当前梯度下风险可控’。”
“您信这个回缩?”
“我不信数据,我信它敢不敢继续走。”刘好仃盯着屏幕,“它要是真扛住了,咱们就能说,这不是凑巧,是能复制的。”
小李没再问,走了。
老黄在工具间比对模具时,发现新旧两套的夹具定位槽深度差了0.3毫米。他掏出尺子量了三遍,又拿手电照了内壁,确认不是磨损。
他翻开本子,在“工艺修订”那页写下:“定位槽加深0.3,建议热处理前调整。理由:装配应力集中点位前移,影响支撑点稳定性。”
写完,他撕下这页,顺手贴在模具箱的门上,拿磁铁压住。
新人甲在研发部办公室等了二十分钟,对方工程师才从会议室出来。她把打印好的一页纸递过去,对方扫了一眼,问:“就这六个问题?”
“是。”
“你们做过客户验证?”
“没有,但技术匹配度做了三轮模拟,密封槽和温控模块的接口尺寸都对得上现有设备。”
工程师点点头:“下周二能排一个炉位,你们样品多大?”
“标准舱体三分之一比例,带温控嵌入结构。”
“行,我记一下。材料别临时换,不然还得重新做参数校准。”
“不会。”新人甲把确认时间记在本子上,起身道谢。
回到样品区,她看见刘好仃还在主控室,手里拿着记录本,正往上面写什么。
她敲了敲门框:“研发部排下周二,一个炉位。”
刘好仃抬头:“写进进度表,标红。”
“标红?”
“标红。”他低头继续写,“这一步走出去,咱们就不是在画图了,是在造东西。”
新人甲点头,转身去更新白板。
小李的数据包发到了共享平台,标题是《200度耐热测试阶段性报告》,正文两句话:“73-75小时,形变回缩至0.5毫米,样品完整。趋势显示材料具备回弹潜力,建议继续观察205度临界点。”
他顺手把热膨胀系数加进附录,点击发送。
老黄的工艺修订文档在下午四点十七分上传系统,标题是《可调支撑件装配标准V1.1》,附件里有三张实测照片和一段手写说明:“修配不可免,但可控。建议下版模具按实装数据调整,少点手艺,多点标准。”
刘好仃一条条看过,全批了“同意执行”。
五点二十三分,设备组的人来了,带着检测仪和记录表。刘好仃站在控制台旁,看他们接线、校准、测试响应延迟。
“延迟0.4秒,在允许范围内。”检测员说,“但传感器反应曲线有轻微滞后,建议下周停炉时更换。”
“下周?”刘好仃问。
“最迟周三。”
刘好仃在记录本上画了个圈,写上“周三,换传感器”,又在
检测员收起设备,临走前说:“这炉子老了,但还能跑。”
刘好仃没接话,盯着屏幕上的温度曲线。200度,稳得像条拉直的线。
小李站在他身后,轻声说:“要不,冲205度?”
刘好仃没回头,手指在桌沿敲了三下,跟七十五小时前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