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在电脑上新建文档,标题打了一半又删掉:“可新话术得写进手册,不然大家说的不一样。”
“写。”刘好仃说,“但别写成问答,写成‘信号识别指南’。”
他走到白板前,在“拍摄老设备换装全流程”旁边写下:
“进阶提问信号12条”
1.装一台要多久?
2.换的时候要不要停机?
3.不同机型怎么对接?
4.有没有标准流程?
……
“每一条,都对应一个层级。”他说,“看到信号,就知道该往哪推。”
老黄还是不放心:“可拍视频的时候,总不能一边装一边问客户在第几层吧?”
“不用。”刘好仃拿起日志本,在空白页画了个阶梯,“视频内容得分层设计。第一段,给第一层人看——‘这东西长什么样’‘怎么摸不烫手’。第二段,给第三层人看——‘换一台十五分钟,不停机’‘接口通用,不用改线路’。”
小李反应最快:“所以一个视频,三层内容,各取所需?”
“对。”刘好仃点头,“看不懂的跳过,看得懂的记住。谁也不会觉得你在忽悠他不懂的。”
新人甲快速记下要点,突然抬头:“那……如果客户一句话没问,光看呢?”
“看也是信号。”刘好仃说,“盯着安装视频看了三遍的,比问十个问题的还接近签单。”
“那咱们能不能……在视频里埋个‘触发点’?”小李眼睛一转,“比如最后说一句:‘如果你正考虑换装时间,可以问我们排期建议。’”
“可以。”刘好仃在本子上记了一笔,“但别太明显。越自然,越有效。”
老黄终于松了口气:“那我下午就开始拍?”
“先做脚本。”刘好仃翻开日志本,翻到刚画的阶梯图,“第一段,从模块外观讲起,语气像介绍老伙计。第二段,边拆边说:‘这颗螺丝松了八年,照样能对上新接口’。第三段,掐表演示:‘从断电到重启,全程二十三分钟,含交接时间。’”
小李已经打字如飞:“要不要加个备注——‘本段视频拍摄期间,车间正常运转,背景音为实时采集’?”
“加。”刘好仃说,“声音也是证据。”
新人甲忽然小声问:“那……如果客户问的问题不在十二个信号里呢?”
刘好仃看了她一眼:“那就说明,新疑虑来了。”
他走到主控箱前,打开侧盖,手指摸过散热槽,确认螺丝紧固。
回来时,他在白板上又添了一行小字:
“持续收集非标提问,每周更新信号库”
“疑虑不会停。”他说,“咱们的回应,也不能停。”
小李把手里的文档保存,命名为《分层引导应对手册_v1_draft》。
老黄翻着拍摄脚本初稿,嘴里念叨:“第三段得找个带钟表的背景……要不把车间值班表拍进去?”
新人甲整理完问题归类表,抬头问:“那三十七个客户……要不要挨个回访一次?”
刘好仃没答,而是拿起红笔,在白板上“37”外面画了个圈。
“先不动。”他说,“让他们再沉默两天。沉默越久,问题越深。”
他坐回桌前,日志本摊开,新的“信任阶梯”草图刚画完,笔尖悬在纸面。
灯光落在纸页上,映出他手背的皱纹和虎口的老茧。
他忽然想起什么,翻开登记本,在“拍摄老设备换装全流程”那条记录下方,添了一行小字:
“拍摄时同步口述对接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