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震了一下,小李低头看,屏幕亮着:“试验线运行71小时58分,累计下线219片,发现潜在缺陷2片,系统漏报1次。测试即将结束。”
刘好仃正把最后一片带微裂的玻璃放进标本盒,听见提示音,手顿了顿。他没抬头,只说:“记下来,时间定在06:17。”
小李点了确认,又补了一句:“系统自动归档了,数据都存好了。”
“存好不如对好。”刘好仃合上盒子,往看板走,“现在不是收工的时候,是开始的时候。”
老黄蹲在角落拧水杯盖子,听见这话,抬眼:“你还想咋开始?玻璃裂了,数据漏了,人熬了三天,总得喘口气吧。”
“喘可以,躺不行。”刘好仃把合账本摊开,“咱们花了三天让问题自己走出来了,这时候闭眼,等于白跑一趟。”
班组长刚换完工装回来,听见动静也凑过来:“你说咋对?小李的系统记秒,老黄的本子记整点,我这边写的是‘湿度大了’‘温度跳了’,连格式都不一样,咋比?”
“格式不一样,事是一样的。”刘好仃翻开本子,指着一行,“都记得06:17出了问题玻璃,对吧?那就从这儿倒推。咱们不比谁写得好看,比谁记得准。”
他抽出三张纸,分别标上“系统”“实测”“日志”,在每张纸上从04:17开始,每半小时一格,填进对应数据。
小李看着他写,忽然明白了:“你是要拉一条时间轴?”
“对。”刘好仃点头,“不靠谁的记忆,也不靠谁的系统,咱们自己搭个尺子,量一量到底差在哪。”
老黄没说话,但放下水杯,走过来蹲下,指着自己那本:“05:30,我记了‘边缘温差感明显’,是不是那会儿就开始不对了?”
“就是那会儿。”小李调出后台曲线,“05:28,湿度从82冲到86,温度稳在38.5,但波动开始变大。”
班组长也凑近:“我这会儿记的是‘铜管有嘶声’,听着像气压不稳。”
刘好仃把三件事写进同一格:“05:30,湿度上升,温差初现,设备异响。不是巧合。”
他抬头:“再往前推,有没有更早的信号?”
小李滑动屏幕:“有。04:52,环境预警弹了一次窗,但没触发停机。我以为是误报,就没管。”
“你不管,裂纹管你。”老黄嘀咕一句。
“不是系统失灵。”刘好仃盯着那条记录,“是它想报,但没人让它大声喊。”
“啥意思?”班组长问。
“警报分两种,一种是‘你看一眼’,一种是‘赶紧停’。”刘好仃指着程序界面,“这个预警,只配‘看一眼’。可我们得让它知道,有些情况,必须‘喊破喉咙’。”
小李愣了下:“你是说……逻辑没设死?”
“对。”刘好仃点头,“机器不傻,是咱们没教它什么时候该急。”
他转头看老黄:“你手里的尺子不会骗人,可你也不可能24小时摸玻璃。咱们要做的,不是让机器比你准,是让它在你不在的时候,也能替你喊一声。”
老黄沉默一会儿,从兜里掏出检测仪:“那现在呢?现在能改?”
“能。”小李已经打开编辑界面,“我把环境预警和应力报警联动,只要同时触发,自动停机,强制复检。”
“改完别马上上线。”刘好仃说,“先跑模拟。把这三天数据倒进去,看它会不会在06:17之前拉闸。”
“行。”小李点头,“我十分钟就能跑完。”
“不急十分钟。”刘好仃合上本子,“急的是,咱们得搞清楚,除了这一处,还有没有别的盲点。”
班组长一拍大腿:“你是说,可能还有咱们没看见的漏?”
“测试的目的,就是找漏。”刘好仃说,“现在咱们知道系统会漏报一次,就得问自己,还有没有第二次?”
小李敲着平板:“我可以把所有报警点都拉出来,和老黄的抽检记录对一遍。”
“对。”刘好仃递过笔,“你查系统,老黄查手记,班组长核日志。三方分开查,查完再碰。”
三人各自坐下,低头忙活。车间安静下来,只有键盘声、翻纸声、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
半小时后,小李抬头:“除了06:17那次,其他报警都对上了实测结果。系统没再漏。”
老黄合上本子:“我这边也对完了。那天一共九次抽检,系统报了八次异常,有一次是我自己发现的微裂,但系统没报——就是06:17那片。”
“那就是唯一一次。”班组长说,“问题出在逻辑上,不是系统坏了。”
“不是坏了,是没长大。”刘好仃在本子上画了张图,“良率曲线平,温湿度曲线抖,缺陷分布集中在高湿段。说明啥?说明咱们的改进,在正常环境下稳,在极端环境下,差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