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长笑了:“你这是打擦边球。”
“擦边也得先有轮子。”刘好仃说,“没车,连道都划不了。”
小李开始整理文档。
她把四人说的内容一条条敲进去,标题写上:“新机遇开发计划(草案)”。
刘好仃站在她身后看了一会儿,忽然说:“别写‘新机遇’。”
“那写啥?”
“就叫‘客户习惯档案模块开发计划’。”
“太长了。”
“长才不会被当成口号。”
文档一页页成型。
目标明确,功能聚焦,分工到人,时间节点标红。
最后一页是风险预判:
-人力不足?→依托轮值制,不增编
-系统拒绝接入?→先做离线表,手动生成报表
-领导不批?→以试点数据争取支持
老黄看完,沉默了几秒,忽然说:“写是写得好。”
三人等下文。
“可这玩意儿,厂里能认吗?”
班组长皱眉:“你又来?”
“我不是泼冷水。”老黄指着“资源需求”那一栏,“写的是‘无’。可真要动起来,打印机得纸,电脑得电,人得时间。这些不占成本?领导一看,没预算?当咱们是做慈善?”
没人说话。
小李手指停在键盘上。
刘好仃把文档翻回第一页,指着最顶上那行字:“这不是审批文件。”
“那是啥?”
“是咱们的‘说明书’。”他说,“领导问起来,咱不说‘我想搞个系统’,而是说‘我们试了个方法,省了七千,这是怎么做到的’。”
他顿了顿:“有图,有表,有数。他们不批,咱们也有底气继续干。”
老黄看着他,又看看屏幕,慢慢点头:“行吧。反正活儿也不重,多听两句,就当练耳力。”
小李把文档保存,文件名定为:“客户习惯档案模块开发计划_v1”。
她按了回车。
刘好仃把桌上的草纸折好,重新塞进内袋。
他看了眼墙上的钟,七点五十二。
再过八分钟,第一班工人就要进场。
“今天的事,先别传。”他说,“等样儿出来了,再让人知道。”
班组长收拾纸笔:“明白,低调点好。”
小李合上笔记本,忽然想起什么:“对了,那个‘常声客户’的标签,要不要换个正式点的名字?”
刘好仃拉开椅子站起来:“不换。”
“为啥?”
“叫‘常声’,他们才记得住。”他说,“一叫‘高价值客户管理平台’,事儿就歪了。”
他走到门口,手搭上门把。
外面走廊已经有脚步声,混着拖鞋拍地的响。
他回头说:“咱们不是做项目,是改习惯。”
门开了。
一股混着玻璃粉和机油味的风灌进来。
小李最后看了一眼屏幕,文档还开着,光标停在末尾。
她伸手,把“v1”改成了“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