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481集:新机遇潜力评估(2 / 2)

“这不是省钱。”刘好仃指着表上一条折线,“是把本来要漏的,捞回来了。客户愿意说,我们能听,听懂还能做——这本事,别人抄不走。”

老黄没吭声,低头拧了个松动的螺丝帽。

小李翻着本子:“那接下来,是不是该划个线?比如总分≥2的,算高潜力客户,优先响应?”

“可以。”刘好仃点头,“但别叫‘高潜力’,叫‘常声客户’——经常出声的客户,值得多听一句。”

班组长笑了:“这名字接地气。”

“接地气才记得住。”刘好仃把草纸折好,塞进工作服内袋,“明天开个短会,就聊这一件事:客户习惯档案,有没有继续往下挖的价值。”

第二天午休,四个人围在质检台角落。

刘好仃把贴满便签的本子往中间一放:“咱们不谈情怀,只看三件事:能不能降损?能不能稳单?能不能让干活的人心里有底?”

小李先说:“我统计了试点客户这三周的订单,变更率下降百分之四十,包装返工为零。”

班组长补充:“排产时参考这些标记,预留弹性时间,没打乱节奏。反而因为少救急,整体效率提了五个点。”

老黄坐在一边,手里转着一把小扳手:“你们说的我都听了。可我还是那句话——客户满意了,能多给两分钱吗?”

没人说话。

刘好仃从包里拿出一张旧照片,边缘磨得发白。上面是车间十年前的合影,他站在后排,手里举着一块玻璃。

“九年前,咱们厂差点关门。”他指着照片,“那时候客户跑光了,不是因为玻璃不好,是因为没人回话。”

他放下照片:“后来怎么活下来的?靠一个老客户回头,说‘你们现在有人接电话了’。”

老黄转着扳手的手慢了下来。

“服务不是为了让别人涨价。”刘好仃声音不高,“是为了让别人愿意再来。来一次是运气,来三次是习惯,来十次——就成了咱们的底。”

小李轻声说:“我昨天翻到一条半年前的留言,客户说‘你们要是能记得我的习惯就好了’。那时候咱们连记录的地方都没有。”

班组长拍了下桌子:“现在有了。而且不止是记,是能算,能用。”

老黄终于开口:“那你们打算怎么干?天天开会?每人发个小本子?”

“不。”刘好仃拿出新打印的表格,“建议走立项流程,做个轻量系统模块,把‘常声客户’标记嵌进去,轮值专岗每天更新,排产参考,不强制。”

“算下来,开发成本不高。”小李补充,“主要是数据归集和标签逻辑。”

“人力呢?”老黄盯着他。

“不增编。”刘好仃说,“轮值制照旧,每人每周兼两小时,算进绩效。”

老黄沉默了一会儿,把扳手往桌上一放:“行吧。反正螺丝我天天拧,多听两句话,也不累。”

班组长笑了:“那咱们算达成共识了?”

刘好仃环视一圈:“客户习惯档案,有潜力,建议立项开发。下一步,做计划。”

小李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下一步:制定开发计划——”

刘好仃忽然伸手,按住她的笔尖。

“先不急。”他说,“让这想法再晾两天。太热的炉子,容易把活儿烧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