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480集:新机遇深度挖掘(2 / 2)

老黄还在犹豫:“可生产节奏不能乱啊。你这边刚排好,那边客户又改主意,不就全砸了?”

“所以不能等他改。”刘好仃指着墙上那句“对手拼价,我们拼‘在’”,“我们现在拼的,不只是人在,是心在前头。”

他顿了顿:“比如某个客户,连续两单都催进度,第三单还没下,咱们能不能提前告诉他‘最近排产松,您随时来’?这不是服务,是预判。”

班组长皱眉:“预判错了呢?白准备?”

“错也值得。”刘好仃说,“错一次,就知道下次该怎么问。总比人家走了,咱们才知道他嫌慢强。”

小李低头记下:“那……要不要把客户分分类?比如‘爱催型’‘沉默型’‘细节控’?”

“别贴标签。”刘好仃摇头,“用行为说话。谁多久回一次?提过几次要求?有没有主动补单?这些数据,比猜性格准。”

老黄叹了口气:“你们这是要把车间变成算命摊啊。”

“不是算命。”刘好仃把新本子推到桌子中央,“是学会听懂弦外之音。客户说‘随便发’,可能是真随便,也可能是怕麻烦我们——咱们得分辨出来。”

班组长沉默一会儿,终于点头:“那我排产时,可以把这些记录当参考?比如给常提要求的客户,预留点弹性时间?”

“可以。”刘好仃说,“但别写在正式流程里,先试点。咱们不动大规矩,只动小手脚。”

小李举起手机:“那我今晚就在系统里加个隐藏标记,只给轮值专岗看,记录客户言语里的‘潜在需求’。”

“对。”刘好仃说,“先收着,别急着用。等攒够一个月,咱们再看能不能摸出点门道。”

老黄看着那本空白的新册子,忽然从工具袋里掏出一张旧包装单,背面写着:“客户老王,发货前打电话确认。”他撕下这行字,贴在本子第一页。

“这是我上个月随手记的。”他说,“当时觉得没啥用,现在看,是个头。”

刘好仃笑了笑:“从今天起,每条原话都算一颗种子。不知道能不能长,但不种,永远没苗。”

下午巡线时,刘好仃特意绕到东区包装台。新来的工人正给一箱玻璃封箱,动作利落,边角压得严实。

他没说话,只轻轻点了下头。

工人看见他,紧张地问:“刘叔,我贴得行吗?”

“行。”刘好仃说,“但下次可以问一句——‘要不要多贴一层?’”

“这还得问?”工人愣住。

“问了,他就觉得你记得他。”刘好仃拍了拍箱子,“上次他说过边角容易刮,你问这一句,比贴十层膜都管用。”

傍晚收工前,小李拿着手机过来:“刘叔,今天第一条原话记上了——‘这次不急,但希望你们别忘了我提过的事。’”

刘好仃接过手机,看了很久。

“这不是要求。”他低声说,“是提醒。他怕我们好了伤疤忘了疼。”

班组长也围过来:“那……明天还继续记?”

“记。”刘好仃把手机递回去,“而且要更细。他为什么这时候说这话?前两天有没有异常?系统有没有延迟?把这些都串起来。”

老黄站在门口,手里拎着扳手:“你们这么挖,不怕挖出个坑来?”

“怕。”刘好仃说,“但更怕原地踏步。客户往前走了,咱们还站在那儿数钱,那钱迟早会走。”

小李翻开新本子,在第一条研究方向

“听客户说话,像听雨打屋檐——声音不大,但久了,就知道哪块瓦松了。”

刘好仃看见了,没说话,只拿起笔,在旁边画了个圈。

快下班时,他把三人叫到成果墙前。新贴的那张“客户原话”在灯光下微微翘边。

“从今天起。”他说,“咱们不光做玻璃,还得学会读人。”

老黄咧了咧嘴:“那你得配副眼镜。”

“不用。”刘好仃说,“用心看,比用眼看清楚。”

小李忽然说:“我刚翻到一条三个月前的留言,客户说‘你们要是能记得我的习惯就好了’。”

刘好仃转身走向操作台,从抽屉里取出一卷红色记号笔。

他撕下一张便签,写下:

“研究方向二:建立客户习惯档案试点——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匹配’。”

笔尖顿了顿,在最后一字落下时,墨水微微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