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449集:深入挖掘新机遇(2 / 2)

老黄冷笑:“早说了,人家当咱们是疯子,搞什么‘机器有感情’。”

“不急。”刘好仃翻开笔记本,“咱们有另一条路。”

他带着小李重新梳理近三年返修记录,手动标注每台机器的“情感强度分”——依据留言关键词密度、用户重复报修次数、拒绝换新态度强度,三项加权。

四小时后,结果出来。

“情感分高于七分的机器,平均服役时间比普通机长四年两个月。”小李指着图表,“但一旦更换,九成选同品牌基础款,没一个买高端智能型。”

“说明啥?”老黄凑过来。

“说明忠诚度在,但品牌没接住情分。”刘好仃敲了下屏幕,“我们卖的是机器,人家留恋的是习惯。我们没把习惯变成产品。”

小王忽然插话:“那要是我们出一款‘老用户传承机’呢?预设他原来的操作模式,连启动声音都一样?”

“想法对。”刘好仃点头,“但不能叫‘传承机’,得叫‘老朋友续订版’。”

老黄翻白眼,“这名字比机器还矫情。”

“矫情?”刘好仃笑,“客户留言里比这肉麻的多了。‘它比我老,可不能先倒’——这话你听着像笑话?”

老黄不吭声了。

晚上七点,车间灯还亮着。

刘好仃站在白板前,画出一条曲线:横轴是时间,纵轴是依赖感。

“人对机器的感情,不是一直往上走的。”他指着峰值,“第八到十年,达到顶点。之后要么断——换新机,一切重来;要么缓降——传给子女,慢慢淡了。”

他顿了顿,“我们的机会,不在断点,而在顶点之前。要在他们最舍不得的时候,主动出现。”

小李抬头,“怎么出现?”

“不推销。”刘好仃写下四个字:**记忆迁移**。

“我们不做销售,做迁移服务。告诉用户——你舍不得的那些操作习惯、启动节奏、甚至它吵的地方,我们都能搬到新机器上。不是换,是升级。”

小王眼睛发亮,“那我们可以搞个‘数字遗嘱’功能?用户自己选,哪些习惯要传下去。”

“先别想功能。”刘好仃摇头,“先想需求。我们要挖的,是‘舍不得’背后的市场真空——不是没人想换,是没人敢换。”

老黄忽然开口:“我修过一个老头,七十多了,机器坏了三次,死活不换。问他为啥,他说——‘它知道我手抖,会等我按第二下。’”

屋里静了几秒。

刘好仃轻声说:“那就让新机器,也学会等他。”

他合上笔盖,走到控制台前,点开“老机器档案库”。

搜索框输入:**使用年限>8年,情感分>7,近一年报修≥2次**。

屏幕跳出三百二十七条记录。

他一条条往下看。

“张记面馆,王老板,每日7:15启动,响三声。”

“阿娟洗衣店,十年,留言:‘它洗过我闺女从小到大的衣服。’”

“老周五金店,周师傅,修过五次,拒绝换新:‘它听我骂过儿子,也听过我哭。’”

刘好仃把这页截图,存进新文件夹,命名为:**第一批接住名单**。

小李站他身后,小声问:“什么时候联系他们?”

“不联系。”刘好仃关掉屏幕,“让他们再等等。等他们自己觉得——是时候了。”

他拉开抽屉,取出一张便签纸,写下一行字:

**人机共生周期:感情有峰值,服务要提前。**

然后,他把纸条夹进笔记本,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