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点点头,把本子收好。
第四天,反馈卡开始成堆出现。
有人写:“图标太小,老花眼看不清。”
有人写:“报警后弹窗太多,关都关不过来。”
还有人写:“能不能加个‘已知晓’按钮?不一定要处理,但让我知道就行。”
最离谱的一张写着:“建议加个点赞功能,处理完问题点个赞,心情好一点。”小李看到差点笑出声,拿给刘好仃:“这算不算无效意见?”
“算。”刘好仃把那张卡放进“功能建议”类,“心情也是负担的一部分。他不是真要点赞,是想有个‘完成感’。”
小李愣了:“完成感?”
“干完活,没人说好,系统也不吱声,像啥也没干。”刘好仃说,“人不怕干活,怕干了活没人知道。”
当天下午,小李把所有卡片扫描归档,按三类整理:**操作负担**、**心理感受**、**功能建议**。统计出来,“报警后操作步骤多”被提了十二次,居首位;“签字频繁”九次;“夜间提醒太急”七次。
刘好仃带着数据本进夜班休息区时,小王正靠墙打盹。他拍了拍对方肩膀,把本子翻开:“这三条,你看看。”
小王揉眼看完,指着第一条:“调影像要输密码,最烦。”
“三级?”
“四级。”小王纠正,“还得选班组、输工号、刷指纹、确认权限。半夜脑子糊,输错一次,重来。”
“要是改成指纹一键调取呢?”
“那敢情好。”小王抬头,“但别让主任知道我说的,他觉得流程越多越安全。”
“流程是保安全的,不是添麻烦的。”刘好仃记下,“非高峰时段,简化验证——只认人,不认流程。”
小王盯着他写完,忽然问:“你真打算改?”
“不改,收这些干啥?”刘好仃合上本子,“咱们不是搞运动,是解决问题。”
“可技术部那边……”
“那是后话。”刘好仃站起身,“现在只问你——这么改,你能半夜起来看一眼吗?”
小王沉默几秒,点头:“能。”
第五天,绿箱子被清空三次。
老张带来一组数据:中班过去两天共报警三次,平均处理时间从最初的十二分钟降到七分半。但他没提效率,反而在反馈卡上写:“建议给处理人一个‘已阅’回执,别让他们觉得是被系统催着干活。”
刘好仃把这张卡贴在办公室墙上,旁边是其他高频意见。墙上渐渐贴满纸条,颜色不同,字迹各异,但指向清晰。
中午,小李汇总完最后一组数据,抬头说:“共收集反馈卡六十三张,有效意见四十七条。核心问题集中在三点:操作繁琐、夜间干扰、缺乏反馈。”
刘好仃站在墙前看了一会儿,拿起笔,在“操作繁琐”份清单。”
“要交上去了?”
“不。”刘好仃把笔放下,“先让下一批材料改一版。”
“可主任还没……”
“他要的是结果。”刘好仃拉开抽屉,拿出三套新打印的材料,“我们现在给的,是他们真正想听的。”
小李翻开其中一本,封面还是黄的,但标题变了。不再是“系统功能说明”,而是三个字:**你说了算**。
傍晚,刘好仃站在四线检测区门口,手里拎着新一批反馈卡。三班小王路过,看了眼他手里的箱子。
“又收?”小王问。
“这次是新的。”刘好仃把一张新卡递给他,“改了三条:夜间提醒延迟、指纹一键调取、处理完有回执。”
小王接过卡,翻了翻,抬头:“你真改了?”
刘好仃没答,只说:“你觉得,还缺啥?”
小王盯着卡看了几秒,忽然从裤兜掏出笔,在背面写了一行字。刘好仃接过来一看,上面写着:“建议加个语音播报,别光靠闪灯,我怕看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