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379集:又迎新竞争挑战(2 / 2)

“改是改了,但方向变了。”刘好仃看着调度板上密密麻麻的客户原话,“以前是客户说啥,我们改啥。现在得想,客户没说的,机器能不能先知道?”

“你是说……预判?”小李瞪眼。

“对。”刘好仃点头,“咱们还在‘还账’,人家已经开始‘存钱’了。”

老周挠头,“可咱们厂这条件,搞预判?算力不够,数据也不全。”

“不一定要算得多准。”刘好仃说,“关键是,得让人觉得——这机器懂我。”

他想起张师傅那句“像要发脾气”。当时我们记下来了,改了电机支架,还加了提示卡。可人家呢?直接报温度,给建议。一个在修问题,一个在防问题。

“咱们的‘人话’,是不是已经成了标配?”刘好仃突然问。

没人回答。

小李低头翻回访记录,五条客户原话还在板上挂着:“像在跺脚”“抖得像手机震动”……这些话,昨天还是我们改进的起点,今天看,却像是一道道落后的印记。

“我查了‘智玻王’X3的宣传页。”小李抬头,“他们写的是‘听得懂人话的玻璃炉’。”

刘好仃没说话。他想起上个月,他们还在为“客户原话能不能当标准”跟市场部争。现在,别人不仅听了,还拿去当卖点了。

“他们不是模仿。”他缓缓说,“他们是把我们的创新,当成了行业起点。”

调度室里静下来。窗外,装配三线的传送带正缓缓移动,一台刚下线的机器被推入检测区。老周盯着那台机器,突然说:“咱们的提示卡,是不是该改改了?”

“改?”刘好仃问。

“光写‘像被老婆掐’,太模糊。”老周搓着手,“得加点实在的,比如‘斜面0.5毫米’那种。”

“可客户看不懂数字。”小李说。

“那就两边都写。”老周咬牙,“上面写人话,真改。”

刘好仃看着他,点了点头。

他知道,这只是应急。真正的差距不在提示卡上,而在反应速度。我们还在整理客户说了什么,人家已经知道客户接下来要做什么。

---

中午饭点,刘好仃没去食堂。他坐在调度室角落,翻着过去三个月的客户回访记录。一条条看下来,大多数问题,都是“响了”“抖了”“停了”。我们解决了,记录了,贴上了提示卡。可如果这些问题,能在发生前就被察觉呢?

他想起王阿姨冰箱上贴满的“quiet”剪报。她以为那是品牌,是因为我们没让她明白,那是一种状态,一种承诺。

“咱们的‘人话’,是不是太被动了?”他自言自语。

小李端着盒饭进来,听见了,“啥?”

“我们在等客户说话。”刘好仃抬头,“可人家,是让机器先开口。”

“那咱们也让机器说话?”小李咬了口饭,“可说啥?总不能让它说‘我老婆说这风扇像老伴’吧?”

“不。”刘好仃摇头,“是要让它说‘温度偏高,建议检查风道’。”

“可咱们没这功能。”

“现在没有。”刘好仃合上笔记本,“但得有。”

他站起来,走到调度板前,拿起笔,在空白处写下:“让机器学会听人话,更要学会说人话。”

小李凑过来看,“这算啥?新口号?”

“不算口号。”刘好仃说,“是提醒。提醒我们,别把自己当开拓者太久。一不留神,就成了跟跑的。”

他把笔放下,看着装配三线的方向。那块“客户说话算数——人话产线001”的亚克力板还在,阳光照在上面,映出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我老婆说,这风扇像老伴。”

刘好仃盯着那行字,忽然问:“你说,如果这台机器能说话,它第一句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