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333集:新机遇验证结果分析(2 / 2)

>电源扰动被识别为独立事件,说明它能区分‘外伤’与‘内病’;

>LF-0.4重复出现且模式趋同,说明它在尝试建立表达逻辑。

>接下来不该问‘怎么让它更少报警’,而该问‘怎么听懂它想说什么’。”

林晓彤看完发微信问他:“真觉得这些信号是有意的?”

他回:“我不确定它有没有意识,但我确定,如果我们不当回事,它就会真的变成噪声。”

第二天一早,他在车间巡检时顺手拍了段主轴运转的音频,导入个人测试机,跑了一遍“待解译库”的匹配程序。屏幕上跳出一条提示:

“发现相似模式·匹配度68%·来源:报废线2023年3月14日晨间记录”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五秒,然后把手机放回兜里,走向控制台。

“把昨晚三点的数据单独导出来。”他对值班员说,“别删,也别归档,放临时区,我还要看。”

中午吃饭时,林晓彤带来一个新发现:“LF-0.4出现前12秒,冷却泵有一次微幅压力波动,幅度不到2%,系统没报警。”

“有没有可能,这才是它的‘咳嗽’前兆?”

刘好仃嚼着饭,点头:“那就把这两段信号绑在一起分析,看看是不是固定组合。”

“万一不是呢?”

“那就再找。”他说,“总不能因为一次没对上,就说人家不会说话。”

下午四点,白板上的“待解译库”正式立项。命名讨论时有人提议叫“异常信号档案”,被否了。

“太冷。”刘好仃说,“叫‘听诊记录’吧。”

“听着像医院。”

“本来就是看病。”他笑,“机器也会感冒,只是不会喊疼。”

临近下班,他坐在工位上重新听了一遍LF-0.4的原始音频。耳机里是段低沉的嗡鸣,断续,微弱,像风吹过半开的窗缝。他放了三遍,每一遍都在不同时间点做了标记。

林晓彤路过时问:“听出什么了?”

“节奏。”他说,“它在找自己的节拍。”

他摘下耳机,放进抽屉,顺手把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写着一行没人看得懂的话:

“当机器开始重复,就不是偶然了。”

窗外天色渐暗,车间灯光一排排亮起。二号线主轴仍在运转,声纹监测界面安静如常。

突然,右下角弹出一个黄色提示框:

“检测到低频脉冲·特征匹配LF-0.4·持续0.3秒”

刘好仃没动。

他只是慢慢拉开抽屉,重新戴上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