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差。”他低声说,“是咱们没调准。”
他调出设备出厂参数,发现采样率被默认设在8kHz,而手册建议最低16kHz。他手动改了设置,重新导入音频。
曲线变了。
偏移量跳到0.31kHz。
刘好仃盯着屏幕,足足三分钟没动。然后他掏出日志本,在最新一页写下:“玻璃会说话,只是我们一直没调对频道。”
他合上本子,走向控制台。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几下,把新采样率设为默认,又在系统日志里加了个新标签:“应力前兆监测(试验)”。
林晓彤走进来时,正看见他在调试音频阈值。
“你真打算让机器听玻璃‘心跳’?”她靠在门框上。
“不是打算。”他头也不抬,“是它早就在跳,咱们现在才学会数。”
“可这玩意儿没传感器,没校准曲线,连个标准都没有。”
“标准也是人定的。”他调出那张德文手册的截图,“三十年前有人定过,后来断了。咱们接上,不算创新,算补课。”
王浩这时也到了,手里拎着一个改装过的拾音器。“我从旧矿机上拆的振膜,灵敏度高,抗干扰强。试试?”
刘好仃接过,装在测试舱内壁,正对切割线出刀口。
“来一块厚板。”他说。
工人推上一块12超白玻,启动慢切程序。刀头缓缓压下,玻璃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所有人盯着频谱屏。
前二十秒正常。
第二十三秒,高频区出现一丝波动。
刘好仃伸手,按住录音键。
波动持续了0.5秒,偏移0.32kHz。
他立刻暂停切割。
“再切。”他说。
工人重启程序。刀头再次下压。
第三十七秒,同样的波动再现。
刘好仃没等它结束,直接拍下急停按钮。
玻璃完好。
他拿起手电照向切口,边缘光滑,无裂纹。
“现在切。”他说。
刀头重新启动,平稳划过。玻璃完整分离,无声无炸。
刘好仃把拾音器拆下来,握在手里,振膜还在微微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