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了。”林晓彤指着热力图,“粤语区客户更关心茶楼玻璃的紫外线防护,不是耐高温。”
“那是因为他们没炉子。”刘好仃把佛山客户上传的“老板验伤”视频投到大屏上,厂长蹲在炉边的画面被拆解成逐帧分析,“但他们的老板也肯亲自看修补,说明态度一样。”
王浩在控制台敲了几下,“加个情景匹配模式,东北Ip自动切二人转bG,广东Ip放《步步高》。”
“再加个彩蛋。”刘好仃指着视频里厂长的手势,“他说‘裂咗’时,手指抖了一下,那是紧张。系统识别到这种语气,就弹出‘老板亲测’认证标签。”
技术组连夜更新了23种方言情景包,从川剧变脸到苏州评弹,语音识别准确率提到89%。凌晨三点,系统集成测试时,新问题来了。
“高温显色延迟0.3秒,方言语音包加载要0.4秒,叠加后卡顿0.7秒。”王浩盯着测试视频,“AR界面切换时会黑屏。”
林晓彤正把冻梨的应力数据导入温度模型,突然抬头:“47hz的共振频率,是不是极光蓝01号的最佳显色点?”
“是。”刘好仃翻出记录,“实验室测过,这个频率下分子活性最高。”
“那就别躲了。”林晓彤开始重构算法,“把方言语音输入转化成振动能量值,系统识别到‘邪乎’‘震得慌’这种词,自动触发蓝光显影。”
王浩试了第一遍,东北口音刚喊出“这玻璃杠杠硬”,修复层瞬间泛起冰蓝,像霜花在玻璃上蔓延。
“成了。”刘好仃撕掉三页设计图,“客户吹牛时的震动,就是我们的显色开关。”
天刚亮,林晓彤调出实时数据看板,方言挑战游戏上线八小时,AR案例库访问量涨了217%。
“华北钢铁集团刚发来需求。”王浩点开消息,“要加川剧变脸模式的修复动画,说他们那边客户喜欢热闹。”
刘好仃咬开新一支荧光笔,“让技术组今晚飞成都,采音、录动作,全要最地道的。”
“东莞那边呢?”林晓彤问。
“刚传回测试视频。”王浩播放画面,粤语“裂咗”一出口,修复进度条变成一笼笼点心,客户扫码上传量破了单日峰值。
刘好仃把最后一块验证样片放进生产线。机械臂精准对齐裂痕,AR二维码在高温下闪烁出不同光泽。他伸手摸了摸玻璃表面,裂痕边缘微微发烫,蓝光若隐若现。
生产线尽头,一整排新样片正缓缓移动。每块玻璃上的裂痕都带着二维码,扫出来是不同方言的修复日记,第一页写着“我裂了”,最后一页是“我好了,还省了十二万”。
林晓彤把晨会数据调出来,方言识别触发率最高的词是“老板亲自验伤”。
刘好仃把荧光笔横在会议桌上,笔帽滚到边缘,停住。
“他们要的不是完美。”他抬头,“是能拍着胸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