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268集:新方向创新进展跟进(1 / 2)

三台测试机的屏幕在清晨的光线下泛着冷白,刘好仃没看它们,径直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在“前端嵌入”那一栏画了个圈。

“昨天三地同步,弹窗都准时冒头,像约好了一起打卡。”他转过身,语气像在聊早餐吃了几个包子,“可打卡归打卡,有人踩着点进厂,有人提前半小时擦机床,咱们的提醒也得知道轻重缓急。”

小李正低头翻日志,听见这话抬了头:“我们测试过单任务场景,响应都在毫秒级。”

“那要是导出数据的时候,主系统突然报警呢?”刘好仃调出宁波测试机前天下午三点十七分的记录,“弹窗刚冒出来,警报响了,提醒卡了0.8秒才收回去——不耽误事,但节奏乱了。”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小李皱眉回放那段日志,果然,两个提示几乎叠在一起,像两个人同时拍你肩膀,一个还没松手,另一个又上来了。

“像同事提醒,也得讲究顺序。”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多提醒优先级判定”,圈起来,贴上一张黄色磁贴,“四十八小时内,把逻辑树交出来。谁先谁后,怎么让系统‘听’得清楚,别抢话。”

小吴在笔记本上敲了两行命令,忽然抬头:“说到听,我这边也出个怪事。”

他投影出三地工人操作前的行为频率对比图。东莞一组数据显示,报警前平均刷新界面3.2次,而深圳只有1.4次。模型按深圳习惯判断,结果在东莞误判率飙到19%。

“同样的动作,不同地儿,意思不一样?”刘好仃凑近屏幕。

“不止。”小吴切出一段视频,是东莞某操作员在设备报警前十秒,习惯性地回头看了眼门口,“咱们用你之前给的标签,‘回头=准备导出’,可这儿,他们回头是看主管来没来。”

刘好仃盯着那帧画面,几秒后笑了:“老张回头是找茶杯,人家回头是防查岗。一个动作,两副心思。”

他从包里掏出上一章那张贴满小标签的A4纸,翻到背面空白处,写下“行为标签本地化”。

“不能拿深圳的习惯当全国标准。”他把纸递给小吴,“每地留出一成独立标签池,让本地骨干工人一起标。你下次评审前,交一份三地差异报告,别让系统‘听错话’。”

小吴点头记下,正要关投影,刘好仃忽然抬手:“等等。”

他指着深圳测试机最新一条日志——“提醒模块触发,二级系统报警同步激活,界面冻结1.3秒”。

“这不是延迟,是缠住了。”他声音沉了半拍。

调出代码段,问题很快定位:小李为节省资源,把提醒模块和主报警共享了部分线程。原本无碍,可当两个信号同时到来,线程抢不过来,提醒没退场,警报又顶上,系统一口气没喘顺。

“我说过,它不拦你,就咳嗽一声。”刘好仃看着小李,“现在不是咳嗽,是呛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