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264集:新方向调研分析工作(2 / 2)

“够用了。”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条线,“焦虑值超过6分的,八成会在高峰前放弃操作。咱们的提醒,就得在这之前出现。”

小吴还是摇头:“可全行业都没这么干。制造业信息系统,谁会在乎用户怕不怕?咱们凭啥觉得能成?”

刘好仃没答,掏出手机,翻出过去三天的报警短信。六条,全是凌晨触发,无人处理。

“咱们现在是半夜修灯的电工。”他说,“灯闪了才爬梯子。可电闸在哪,灯才会闪?”

没人接话。

他撕下一页草稿,写下三个问题,贴在白板上:

1.同类系统有没有“预防性提示”的影子?

2.制造业用户是不是普遍存在“操作犹豫期”?

3.提醒怎么发,才不会让人更慌?

“不开发,不推广。”他说,“就调研。五天,查专利、翻竞品、抽样回访。不做判断,先看有没有路。”

小李看着那三行字,忽然问:“抽样范围?”

“就咱们熟的。”刘好仃说,“三家试点,加上厂里五个老操作工。样本小,但真。”

小吴叹了口气,打开电脑,新建文件夹,命名为“主动服务调研”。

雨停了。阳光斜切进车间,照在测试机屏幕上,那行灰底白字提示还在,像一句固执的提醒。

散会时,没人鼓掌。小李抱着笔记本没走,开始整理客户操作时段分布。小吴默默打开竞品分析文档,输入第一个关键词:“预防性交互”。

刘好仃站在白板前,看那三张纸——“主动服务”“用户焦虑指数”“三问”——一旧一新,边缘微微翘起。

他掏出笔,在“三问”

然后合上白板笔盖,转身走向工位。

测试机屏幕右下角,时间跳到9:49:58。

倒计时两秒。

他没停下,脚步也没慢。

弹窗准时跳出,灰底白字,没有声音,没有强制关闭。

只有一行字:

“提示:过去一周,每日9:50-10:20为数据上传高峰,导出操作平均延迟增加6.3秒。建议错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