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打滑?”刘好仃问。
“没打滑,也没硬来。”
他挂了电话,顺手把桌上的发货单收进抽屉。抬头看白板,三个客户的名字画了个勾,又在“第7天”前面贴了张便利贴,写着:“问磨损,查反馈”。
第二天,他带着小李去回访另一家中转站。车停稳,刚下车,就见几个工人围在一辆货车旁,手里举着手机,正对着屏幕比划。
“你们在干啥?”小李走近问。
其中一个抬头笑:“学装护角啊!老刘说‘手推到位,自然咔哒’,我们正练呢。”
刘好仃站在几步外,没出声。他看着那工人小心翼翼地把护角推进槽口,动作慢,但稳。咔哒一声响起来时,那人咧嘴一笑,回头喊:“成了!”
小李捅了捅他:“你成网红了。”
“哪有网红这么老的。”刘好仃嘀咕一句,走过去检查装好的护角。他用手晃了晃,纹丝不动。又蹲下身,看底部密封条贴合情况,指尖蹭了蹭接缝,干净,没翘边。
“行。”他说,“这个算合格。”
回程路上,小李翻着手机里的反馈记录,突然说:“有个问题,咱们视频里是你装,可工人手大手小,力气也不一样,万一有人看着会,自己做不来呢?”
刘好仃没立刻答。他望着车窗外飞过的广告牌,上面印着新款护角的产品图,底下写着“动态响应,一触即稳”。
过了半晌,他说:“那就再拍一组。”
“拍谁?”
“找几个不同工人,让他们自己装,咱们拍下来。”
“万一装错了呢?”
“错了更好。”刘好仃转过头,“咱们就拍‘错的怎么变对’,比光看标准动作更有用。”
小李愣了下,笑了:“那叫《三分钟快拆·翻车实录》?”
“叫啥都行。”刘好仃说,“只要有人看进去,用起来不犯错,就值。”
当天傍晚,拍摄重新启动。第一组上场的是个年轻工人,个子高,手大,戴着手套一捏卡扣就打滑。他急了,用力过猛,护角歪着插进去,卡扣直接崩开。
镜头没停。刘好仃走进画面,没说话,只把手套脱了,换上一双普通的棉纱手套,蹲下,慢慢示范:“手小不怕,慢一点,对准了再推。”
工人照做,第二次,咔哒。
视频剪出来,没删错的片段,反而在开头加了行字:“别怕装错,咱们一步步来。”
发到服务群当晚,深圳中转仓的老陈又打来电话:“老刘啊,你们那个‘翻车’视频,我们看了三遍,笑得不行,可真记住了。”
刘好仃坐在灯下,听见这话,嘴角动了动,没说话,只把手机轻轻放回桌上。
他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第7天”那一栏,写下:“磨损正常,无松动”。然后,在最后一行,画了个大大的对勾。
小李站在门口,探头看:“下一步干啥?”
刘好仃盖上笔帽,说:“等第七天过去,再看下一个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