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接了电话,转头喊小周:“支援任务来了,编号001,共享池查‘夹具校准V3’,直接发链接。”
小周打开电脑,几秒后回复:“发了,备注‘已引用共享池条目002’。”
刘好仃在台账上写下:“首次响应联动完成,知识沉淀与资源响应实现对接。”
晚上七点,他坐在办公室整理材料,手机震动。是小林发来的电子表单截图,标题是“一线创新共享池录入模板V1.0”,三栏齐全,还加了自动编号功能。
他回复:“明天打印十份,贴维修角墙上。”
又补了一句:“池子有了,鱼也游了,接下来,得让人知道去哪捞。”
第二天晨会,刘好仃宣布:“从今天起,所有技术咨询,必须先查共享池。查不到,再找支援组。”
有人问:“要是懒得查呢?”
“那就让错误多走几步。”他说,“等它撞上墙,自然就知道该回头了。”
中午,阿珍发现电子屏上的支援榜更新了:小周+2分,小林+1分。三人围在屏幕前数积分,商量月底能换几小时调休。
老李默默打开手机相册,翻出那条视频看了三遍,然后点开录音功能,小声念:“那天早上六点十七,我看见玻璃边缘有道细线……”
刘好仃路过时听见了,没打扰,只在本子上记下:“经验转化进度,老李已进入自我排练阶段。”
三天后,共享池条目增至七条,涵盖支架安装、夹具润滑、冷却阀调试等常见问题。每条都有图、有提示、有场景说明。
小陈在B线入口贴了张新告示:“查过共享池了吗?再问人。”
这天下午,夜班小张打电话给小周,问传送带张紧轮的扭矩值。
小周打开共享池,搜到条目005,复制链接发过去,顺手在台账备注:“引用005,响应时长8分钟。”
刘好仃正在检查老李的溯源会PPT,手机弹出小周的消息:“第一次,有人先查了池子再提问。”
他抬头看向维修角的方向,小林正教阿珍用新模板录入一条关于密封圈更换的改进。
他合上笔记本,在今日记录末尾写:“机制开始自己走。”
傍晚,老李把录音放给刘好仃听。声音有点抖,但每一句都清楚。
“……我就知道,这偏移不是偶然。它有脚步声,只是别人听不见。”
刘好仃点点头:“明天再录一遍,加个开头:‘大家好,我是老李,我在C线干了十二年。’”
老李嗯了一声,把手机放进口袋。
刘好仃站起身,把新打印的十条共享池条目钉在档案盒旁边。塑料夹子咔哒一声扣住纸页。
小陈路过时顺手翻了翻,突然说:“刘师傅,这第8条润滑周期,能不能加个提醒?比如‘每月5号前完成’?”
“能。”刘好仃从抽屉里拿出一盒新标签纸,“你写,我贴。”
小陈接过笔,在空白标签上写:“别等机器喊疼才加油。”
他刚贴好,手机又响了。
是小王。
“陈哥,”声音从听筒里传出来,“共享池我查了,支架方向也记住了——凸点对槽,红标朝外,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