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963集:产品设计创新推进(2 / 2)

测试间里,样品被放进恒温恒湿箱,模拟长途运输环境。八小时后取出,放入水压测试仪。

水柱缓缓上升。

“2.5兆帕……2.8……3.0……”小陈低声读数。

“滴”一声,警报响起。

“漏了!”有人惊呼。

刘好仃凑近观察,发现是角落一处微小气泡导致渗水。他用记号笔圈出来:“就这儿,结构应力集中,胶水没填满。”

小张立刻记录:“我回去改三维模型,把那个角做成圆弧过渡。”

“同时换密封胶。”老李提议,“上次采购送来的那款柔性胶,试试看。”

又一轮修改。第四天下午,第三版样品进入测试。

水压升至3.5兆帕,持续十分钟,仪表纹丝不动。

“过了!”小陈一拳砸在桌上。

刘好仃没说话,拿起样品反复检查,最后点点头:“结构、材料、工艺,这三块,总算咬住了。”

他转身对团队说:“现在,咱们做十套完整样品,发给五家老客户、三家新客户,让他们实际用一用。反馈回来之前,不宣传,不报价,只听声音。”

小王举手:“要不要附个反馈表?简单勾选就行,比如‘比旧款轻吗’‘安装顺手吗’‘有没有新问题’。”

“加一条。”刘好仃说,“‘如果这是别人家的产品,你愿意多付钱买吗?’”

众人一愣,随即笑开。

“狠啊。”老李摇头,“这问题,直接问到心窝里。”

“市场不骗人。”刘好仃收起样品箱,“咱们现在做的,不是让产品变‘新’,是让它变‘对’。”

一周后,首批客户反馈陆续收回。九成以上认可轻量化改进,安装效率提升明显;有两位提到“颜色可否定制”,一位建议“增加防滑纹路”。

刘好仃把建议一条条抄在白板上,最后写下:轻量达标,密封过关,体验有提升空间。

他转身问小王:“数据汇总做了吗?”

“做了。”小王打开平板,“综合评分4.7分(满分5分),最满意的是‘变轻了但没变脆’,建议最多的是‘增加颜色选项’和‘边缘做圆角处理’。”

“那就改。”刘好仃拿起笔,“颜色可以按区域定制,华南用浅绿,西北用沙色,既适应环境视觉,也方便客户分拣。边缘圆角,同步调整模具。”

老李提醒:“模具修改又要一笔钱。”

“值。”刘好仃说,“客户愿意提建议,说明他们在用,也在乎。这种在乎,比销量数字还珍贵。”

下午,刘好仃接到外部专家电话。对方在材料领域深耕多年,曾参与过航天级复合材料研发。

“你们用的这种改性聚丙烯,方向是对的。”专家在视频里说,“但我建议试试加入微量玻璃纤维,能进一步提升抗冲击性,重量还能再压一压。”

“工艺上能实现吗?”刘好仃问。

“现有设备稍作调整就行。”专家笑了笑,“我们团队前年搞了个新挤出工艺,叫‘梯度成型’,能让材料内部结构更均匀。你们要是感兴趣,我可以带人来现场交流。”

刘好仃记下笔记,挂断电话后,立刻召集团队。

“好消息。”他说,“专家给了新方向。坏消息是,咱们得再改一轮。”

没人抱怨。小张已经开始查玻璃纤维的相容性数据,小王翻出成本对比表,小陈则默默打开了模具修改申请单。

刘好仃站在白板前,把“梯度成型”四个字写在角落,画了个星号。

他知道,这又是一次微调。但正是这些微调,像缝衣服的针脚,密密实实,才能让产品真正贴合市场的身体。

夜班交接前,刘好仃最后一次走进测试间。新型护角静静躺在工作台上,边缘泛着柔和的光。他伸手摸了摸,表面光滑,棱角圆润,重量轻得几乎不压手。

他掏出手机,拍了张照,发到项目群里,配文只有一句:

“它快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