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958集:项目效果评估实施(2 / 2)

“可以,但要花钱。”老李犹豫,“评估本身不产钱,再投一笔,怕有人说闲话。”

“闲话怕什么?”刘好仃笑了,“咱们又不是为了应付检查。真金白银投下去的事,连个效果都说不清,那才该被人说。”

他拍板:“监测做,费用从项目预留金出。记住,评估不是走过场,是给咱们自己照镜子。”

会议结束,团队重新分工。小王改用公开信息加客户电话回访,老李联系检测机构,小陈则把访谈录音整理成案例集,准备做可视化报告。

转眼到了下周二。刘好仃一早进办公室,邮箱里堆了十几封数据汇总。他一条条看,眉头渐渐皱起。

绿色包装的客户反馈整体向好,破损率下降12%,但有一家的数据异常——拆包难度评分高达4.8(满分5分),远超其他客户。而这家,正是之前不配合问卷的。

他点开原始记录,发现对方在“包装环保性”一栏打了最低分,备注写着:“材料太脆,拆的时候划手。”

他立刻打电话过去,接通后直接问:“您上周反馈包装拆起来费劲,能具体说说吗?”

对方语气冷淡:“说了也没用,你们肯定觉得是我们操作问题。”

“不,我今天专门来听问题。”他语气平和,“您说,我们记。”

对方沉默几秒,才开口:“你们的新护角,看着挺绿,可一掰就碎。工人拆箱时,碎片飞得到处是,还划破了两个手套。环保是好事,可不能拿安全换。”

刘好仃记下每一个字,挂电话后,立刻调出材料检测报告。对比发现,最新一批护角的抗冲击强度比标准值低了0.5兆帕,虽在合格范围内,但已接近下限。

他把数据标红,发给小王:“查一下这批货是谁生产的,从哪一批次出的。另外,安排一次模拟拆包测试,按客户实际操作流程来。”

小王回话很快:“是东莞那家新供应商的第二批货,上周才到。”

“难怪。”他喃喃,“换供应商时只看了报价和样品,没盯住量产批次。”

他拿起笔,在评估报告初稿上写下:“绿色包装项目——整体成效显着,但局部存在安全隐患,需立即排查材料一致性。”

周三下午,评估结果会议再次召开。投影上,三个项目的评分条形图依次展开。绿色包装总分82,废料回收79,员工学堂85。

“员工学堂居然是最高的?”小王有点意外。

“不意外。”小陈笑,“我们收集到23条行为转化记录,比如有人考了叉车证,有人主动教新工安全规程。还有个老师傅说,‘学了才知道,干了一辈子玻璃,原来很多习惯都是错的’。”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笑。

但刘好仃盯着绿色包装那条,开口:“分数不错,但不能只看平均数。有个客户反映拆包划手,测试也证实材料偏脆。环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老李皱眉:“那是不是该换回旧材料?”

“不。”刘好仃摇头,“问题不在材料,而在品控。咱们得跟供应商谈,要求他们每批次提供检测报告,咱们也做抽检。”

“可这样会增加成本。”

“那就把成本算进环保账里。”他语气坚定,“真环保,是全链条的,不是贴个标签就完事。”

最后,团队达成共识:绿色包装继续推进,但加强品控监管;废料回收待监测数据出炉后再定;员工学堂效果超出预期,建议扩大试点。

刘好仃在会议纪要末尾写下:“评估不是终点,是起点。问题暴露得越早,路才能走得越稳。”

散会后,他站在窗前,看着车间外那辆运废料的卡车缓缓驶出。车斗里堆着碎玻璃,阳光照上去,闪出细碎的光。

他转身打开电脑,新建一份文档,标题打了五个字:下一轮深化。

鼠标停在回车键上,他忽然想起什么,又打开邮箱,把那份异常数据单独存进一个文件夹,命名为:“待查·材料一致性”。

然后他拨通东莞供应商的电话:“您好,我是刘好仃。关于第二批护角的生产记录,我想申请调阅一下,特别是温度和压模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