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有人笑出声。刘好仃接着说:“我们做了匿名问卷,87%的员工认为新流程减轻了工作负担。尤其是仓储和物流,以前天天对账,现在系统自动对,省下的时间能多出两成货。”
财务总监翻着报告,忽然抬头:“如果这效果能持续,明年预算我可以多挤出一千万,投在系统升级上。”
刘好仃没急着接话,而是从包里拿出另一份文件:“这是下一步的优化建议。信号补丁、离线缓存、消息中心,还有小王提的智能提醒功能,都在列。只要资源到位,三个月内全可落地。”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最后,总经理合上文件,说了句:“行。这转型,算站住脚了。后面怎么走,你们定,公司支持。”
会后,刘好仃回到办公室,把两份文件并排放在桌上。一份是评估报告,一份是优化计划。他盯着看了会儿,忽然觉得这不像工作,倒像种地——播了种,浇了水,现在终于看见苗儿冒了头。
小张敲门进来,手里拿着手机:“IT刚发来消息,信号补丁已上线,所有终端数据回传正常。”
“好。”刘好仃回了个字,又补了一句,“告诉他们,辛苦了。”
小张没走,反而问:“接下来干啥?”
“等。”刘好仃靠在椅子上,“等数据再跑两周,看稳定性。等员工反馈再收一轮,看还有啥痛点。等咱们把这点‘初步显现’,变成‘稳稳当当’。”
小张点头,刚要走,又被叫住。
“对了,”刘好仃翻开笔记本,指着一行字,“下周安排个分享会,让老陈、老周、小王都来讲讲,转型后工作有啥不一样。高层想听真话,咱们就给真话。”
小张笑了:“老陈能讲啥?估计就是‘系统拦我别点错单’。”
“这就够了。”刘好仃也笑,“人不怕变,怕的是变完更累。现在他们觉得省心,说明路走对了。”
第二天一早,公告栏换了新内容。不再是流程图,而是一张“转型成效榜”:效率提升榜、错误下降榜、客户好评榜。每个榜上都贴着照片——老周在扫码,小王在操作终端,老陈站在叉车旁比了个OK。
刘好仃路过时,看见几个年轻员工围在那儿拍照。有人笑着说:“咱厂现在像个科技公司了。”
他没停下,只是嘴角微微扬起。
中午吃饭时,老陈端着饭盒过来,坐下就说:“刘师傅,我昨晚做梦,梦见系统说话了。”
“说啥?”
“说‘老陈,今天别迟到’。”他一本正经,“吓我一跳,醒来发现真是迟到了两分钟。”
刘好仃差点把饭喷出来。
下午,IT组送来最终版数据校验报告,所有指标误差率低于0.3%。刘好仃签字时,顺口问:“系统还能再快点吗?”
技术人员想了想:“硬件到头了,但软件还能榨出10%的性能。关键是,你们敢不敢试?”
刘好仃笔尖一顿,抬眼:“怎么试?”
“把库存预警的推送频率从每小时一次,改成实时动态更新。数据量会翻倍,服务器得扛得住。”
“能扛多久?”
“如果下周的客户大单顺利走完,说明没问题。”
刘好仃在本子上写下:“实时预警——风险可控,建议试。”然后画了个箭头,指向三天后的大订单日期。
他合上本子,望向窗外。叉车正缓缓驶过装车口,司机抬头看了眼头顶的电子屏,轻轻点了下方向盘上的确认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