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窗户上呢?”小王想起雕刻笔,“要不要刻点什么?”
“刻一道斜线。”刘好仃说,“像阳光照进来的样子。不写字,不署名,就留个痕迹,让他们知道,有人惦记着。”
老李看着他:“你倒是想得通透。”
“不是想通透。”刘好仃合上电脑,“是怕走歪。一走歪,好事也变味。”
时间快到下班,维修间的灯亮着,三人把最终清单打印出来,十二项提案按得分排序,前三项用红笔圈出,菲律宾项目被单独标星。
刘好仃在封面写下:候选项目建议清单。
小王盯着那张纸,忽然问:“这计划叫什么名字?总不能一直叫‘那个换窗的’吧?”
刘好仃没立刻回答,而是翻开手写本,翻到前天记录的那一页。他拿起红笔,在“品牌全球化公益活动启动”
“就叫这个。”他说,“不张扬,也不藏。”
老李看着那三个字,沉默片刻,忽然说:“你这名字,倒是比评分表还准。”
“因为光不是我们生的。”刘好仃合上本子,“但我们能让它照得更远一点。”
小王笑了:“听上去不像在做公益,像在修玻璃。”
“本来就是。”刘好仃把清单放进文件夹,夹子合拢时发出清脆的咔嗒声。
第二天一早,刘好仃提前到厂,打开铁皮柜取出文件夹,翻到清单最后一页,在底部加了一行小字:“建议启动‘追光计划’命名动议,待方案细化后提交备案。”
他刚合上夹子,小王推门进来,手里拿着新打印的资料。
“我昨晚查了钢化玻璃的隔音参数。”他说,“五毫米厚度,平均降噪28分贝,足够让教室从‘嘈杂’降到‘安静’。”
“够用。”刘好仃点头,“再核一下切割尺寸,别现场对不上。”
“已经按图纸拆解了。”小王把纸递过去,“八扇窗,十七块玻璃,最大一块1.2米x0.8米,用b3线边角料刚好够。”
刘好仃接过资料,正要说话,老李也进来了,手里拿着一张新的审批单。
“主管又问了。”他说,“维修间最近打印量大,是不是设备要换?”
“正常损耗。”刘好仃平静回答,“我们在做内部评估,还没提交。”
“评估也得有头有尾。”老李把单子放在桌上,“你们这‘追光计划’,真打算做?”
“已经在做了。”刘好仃打开电脑,调出清单,“这是筛选结果,这是评分依据,这是候选项目。下一步是方案,再下一步是执行。只要不花钱,不违规,我们就走得通。”
老李盯着屏幕看了很久,忽然问:“如果上面不同意呢?”
“那我们就停。”刘好仃关掉文件,“但不停思考。只要问题还在,想法就不会断。”
老李没再问,转身要走,手搭上门把时又停住。
“那个评分表。”他说,“第四栏,品牌关联性……能不能加个注释?”
“可以。”刘好仃重新打开文档,在“品牌关联性”下方补了一行小字:“项目是否体现‘光的传递’或‘安全的守护’,且使用本厂材料或技术。”
老李看完,点点头,拉开门走了出去。
中午,刘好仃在食堂吃完饭回来,发现墙上多了几张新便签。
他走过去看。
一张写着:“越南分厂附近有流浪儿童收容所,屋顶玻璃老化,雨天漏水。”
另一张:“南非社区中心想建阳光房,但预算不足。”
还有一张是手绘的草图,画了个小房子,窗户上画了斜线,
刘好仃站在墙前,看了一会儿,拿起红笔,在菲律宾项目旁画了个更大的圈。
小王走过来,站在他身边:“新提案还要筛吗?”
“当然。”刘好仃把草图取下来,夹进文件夹,“但标准已经清楚了。光要照进来,得先有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