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的小组,下周可以优先选休息时段。”刘好仃接话,“咱们不发钱,发‘时间自由’。”
“这奖比钱香。”小陈感慨。
财务老陈忽然开口:“其实,有些成本能省。比如文化展板,能不能用车间淘汰的玻璃边角料做?磨平了,刻上各国文字,当装饰墙。”
刘好仃眼睛一亮:“这主意好。废物利用,还环保。刻字让技术组帮忙,当技能培训。”
“还能写句标语。”小王兴奋,“比如‘差异是光,融合是镜’。”
“太文了。”小陈摇头,“来句直的:‘你习惯的,我不懂,但我尊重。’”
刘好仃没说话,默默把这两句都记进本子,然后在”
他抬头:“还有谁有补充?”
老张犹豫了一下:“我担心,有些活动,比如让日本人当众跳舞……他们可能不乐意。”
“当然不能强求。”刘好仃点头,“所有活动,都得先问‘愿不愿意’。咱们的目标是打开门,不是推人进去。”
“那要是有人一直不愿参与呢?”小王问。
“那就等。”刘好仃说,“融合不是赛跑,是散步。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只要方向一致,迟早走到一块儿。”
会议室安静下来。
阳光挪了位置,照在白板的“时间观”“规则感”“人情味”三个词上,字影微微颤动,像被风吹动的叶子。
刘好仃翻开本子最后一页,把整个方案要点列了一遍:文化交流活动、团队协作项目、观察记录机制、成本控制方式、自愿参与原则。
他写完,抬头:“大家还有什么顾虑?”
小陈举手:“我就一个担心——万一活动搞了,但大家还是各干各的,怎么办?”
“那就再搞。”刘好仃说,“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人心不是机器,拧一下就合缝。但只要咱们不停手,总会有松动的时候。”
他顿了顿,声音轻了些:“我在这厂干了快十年,见过太多人来了又走。可最近,我看见巴西小伙教德国工程师说‘加油’,日本实习生帮印度同事调闹钟——这些小事,比效率提升还让我高兴。”
他合上本子,封面那行“老刘的工作笔记”又被阳光照得发白。
“所以,这方案,咱们做不做?”
没人说话。
然后,老张第一个站起来,拧开保温杯,喝了口茶:“我报名当‘早餐宇宙’第一期评委。”
小陈立刻举手:“我负责联络外籍同事!”
小王翻开笔记本:“我今晚就写活动流程草案。”
财务老陈推了推眼镜:“文化专项基金,我明天就申请。”
刘好仃看着他们,没笑,但眼角的纹路舒展开了。
他拿起笔,在方案最后加了一行小字:
“本方案将根据实际执行情况灵活调整。”
写完,他抬头,正要说话,车间方向传来一阵笑声,夹杂着几句听不懂的外语,像是有人在教新来的南非工程师说中文。
“下次午间茶话会,”小陈突然说,“能不能试试‘方言挑战’?让中国人教老外说家乡话?”
“你会啥?”老张问。
“我老家河南的,”小陈得意,“‘中不中’三字走天下。”
“那我教粤语。”老张慢悠悠,“‘唔该’‘多谢’‘食咗饭未’。”
“等等,”小王突然插话,“咱们是不是忘了啥?”
“啥?”
“还没定名字。”小王说,“这整个计划,总得有个名儿吧?”
刘好仃刚要开口,门外传来脚步声,人事抱着一叠资料走过来,敲了敲门。
“刘师傅,新来的三位工程师资料到了,要现在发下去吗?”
刘好仃站起身,接过资料,指尖碰到纸面,微凉。
他低头翻了翻,第一张是瑞典工程师的照片,面无表情,背景是雪地里的风车。
他抬起头,看着会议室里等着答案的众人,说:
“名字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