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836集:升级方案科学制定(2 / 2)

他特意看了眼小李,又点了点坐在角落的小张:“你俩一组,一个懂技术,一个有冲劲,正好互补。设备来了,你们第一个上。”

小张愣了一下,随即用力点头。

最后,有人问:“万一设备不好用,流程改了反而更慢,怎么办?”

刘好仃早有准备。他翻开笔记本,翻到一页写着“预案”的纸。

“第一,设三个月观察期。效果不达标,立刻回调,不硬撑。”

“第二,成立应急小组,随时处理技术故障。”

“第三——”他顿了顿,“留一笔应急资金,专款专用,不许挪。”

“多少?”财务问。

“一百万。”他说,“不多,但够换两台核心模块,或请专家驻场两周。咱们不能光想着赢,得准备好输的时候怎么退场。”

屋里安静了几秒。

然后,小王举手:“我有个建议。能不能把试点过程拍下来?做成内部短片,让全厂都知道我们在干什么。”

“好主意。”刘好仃笑了,“让大伙儿看着咱们怎么‘摔跤’,也看着咱们怎么爬起来。”

散会前,他站在白板前,把今天的讨论浓缩成四行字:

引进关键智能设备,注重兼容与扩展;

同步优化生产流程,先试点再推广;

团队结对互助,边干边学;

设立风险预案,稳中求进。

他写完,转身问:“有没有人反对?”

没人说话。

有人低头记笔记,有人掏出手机拍白板,老陈悄悄把保温杯上的便签撕下来,夹进了笔记本。

“那就——”刘好仃放下笔,“干。”

没人鼓掌,但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动作整齐得像一声没发出的喝彩。

刘好仃走在最后,顺手关了灯。会议室陷入昏暗,只有白板上的字还隐约可见,像夜里的路标。

回到办公室,他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智能升级——第一阶段”。里面只有一份文档,标题是:“设备选型标准”。

他敲下第一行字:

“能说话,会听话,能升级,不挑食。”

刚保存,手机震了一下。是小王发来的照片:包装线上,新画的黄线已经划好,旁边立着一块临时标牌,手写体,歪歪扭扭:

“智能试点区——小心机器正在学习”

刘好仃盯着看了两秒,嘴角一扬,回了个字:“好。”

他起身准备去车间转一圈,刚走到门口,看见小李和小张正蹲在走廊角落,对着一台旧扫码枪捣鼓。

“在干嘛?”他问。

“测试蓝牙模块。”小李头也不抬,“看看能不能给老设备加个‘无线耳朵’。”

小张举起扫码枪,咧嘴一笑:“它要是能连上WiFi,是不是也算‘智能员工’了?”

刘好仃没答,只是从口袋里掏出钥匙串,解下其中一个U盘大小的金属片,递过去:“试试这个。厂里淘汰的RFID读头,芯片还能用。”

小张接过,翻来一看,背面用记号笔写着一行小字:“2015年,质检科,退休快乐。”

他噗嗤笑了:“这玩意儿比我还老。”

“老归老,”刘好仃说,“但它见过咱们第一条自动化线怎么起来的。”

他转身要走,听见身后小李说:“等等,刘工——这读头的协议……是不是和新传感器兼容?”

刘好仃停下,没回头。

“你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