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一愣:“我讲过吗?”
“讲过。”刘好仃笑,“上个月茶水间,你一边泡面一边跟实习生说‘JSON格式别搞错’,我都听见了。”
办公室又笑了,这次的笑里,多了点底气。
“所以,”刘好仃收住笑,目光扫过每个人,“咱们不怕技术更新快,怕的是,我们还在用昨天的脑子,对付明天的活儿。”
他停顿片刻,从文件夹里抽出一份行业交流会的资料:“上个月我去上海开会,听到一句话,挺戳心——‘未来没有传统制造业,只有制造+数字化的融合体。’”
他指着资料上一行笔记:“当时有个专家讲,他们用区块链追踪每块玻璃的生产路径,客户扫码就能看到它从哪座窑炉出来、经过哪些质检、由谁运输。全程透明,还能防伪。”
“咱们……也能做?”小林问。
“能。”刘好仃点头,“不一定一步到位,但可以先做‘看得见’的部分。比如,让客户在线查订单进度,再往后,加个虚拟展厅,让他们用手机转着看样品。”
“可技术迭代这么快,咱们怎么跟?”小王还是担心。
“那就别想着‘跟’。”刘好仃说,“咱们不追风口,只解决问题。客户要什么,咱们就用合适的工具给什么。工具换了,咱们再学就是。”
他看向小王:“你刚才说,接触过一个技术跟踪工具?”
小王一怔:“啊?您怎么知道……”
“你上周在工位上刷的那个页面,我路过瞄了一眼。”刘好仃笑,“叫‘TechPulse’,实时推送行业技术动态,还能按关键词订阅,对吧?”
小王瞪大眼:“您连名字都记住了?”
“不是我记性好,是我觉得,有人已经在想怎么应对变化了。”刘好仃把资料合上,“这样,从下周起,咱们成立一个‘数字化观察小组’,小王牵头,每周汇总一次新技术动态,挑出对咱们有用的,简单测评,再决定要不要试。”
“就我们几个人?”小李问。
“先小范围试。”刘好仃点头,“不怕人少,就怕没人动。等跑出个样子,自然有人跟。”
他最后说:“咱们这厂,不是第一天面对新东西。二十年前,咱们连电脑都不会开,现在呢?谁还能离得开Excel?”
他走到窗边,拉开百叶窗。阳光一下子涌进来,照在每个人的工位上,也照在墙上那张“初见成效”的报告上。
“上一轮优化,咱们把‘差不多’换成了‘数据’。”他回头,眼神亮得像刚通了电,“这一轮,咱们要把‘老办法’,换成‘新可能’。”
散会后,小王没急着走。他打开电脑,重新点开那个尘封已久的TechPulse账号,输入密码。
页面加载出来,首页第一条推送是:“AR远程验货系统V3.0上线,支持多语言实时标注。”
他盯着看了三秒,新建了个文档,标题打上:“AR验货可行性初探”。
刚敲下第一行字,手机震了一下。
是刘好仃发来的消息:“下午三点,技术部小会议室,聊聊怎么让客户用手机‘摸’到咱们的玻璃。”
小王回了个“好”字,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报告。
阳光正移到“成效”二字的末尾,像一把火,烧到了下一个字的边缘。
他正要关机,忽然听见隔壁传来一声轻响。
采购老李抱着一摞新合同出来,不小心碰倒了文件架,一叠供应商资料散了一地。
他蹲下收拾,指尖碰到最底下那张,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新消息,又低头看了看手里这张写着“2023年智能设备合作意向书”的文件,忽然停住了。
那上面,有一行小字备注:“供应商提供免费技术培训,每季度更新一次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