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805集:国际合作伙伴搜寻(2 / 2)

“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他忽然出声,“这家日本材料实验室,叫‘GssLabKyoto’,专门研究玻璃与自然光的互动效应。他们去年发过一篇论文,提到想找能做微米级蚀刻的工厂合作。”

“微米级?”阿米尔凑过来,“咱们最细能做到0.05毫米,换算一下……差不多就是他们要求的。”

“但他们没留直接联系方式,只有个投稿邮箱。”小陈皱眉,“感觉挺学术范儿,不太像商业合作的路子。”

“学术才好。”刘好仃接过话,“越是讲究技术细节的,越容易被真实数据打动。把咱们的工艺白皮书发过去,附上案例,说不定能敲开一扇冷门的门。”

尤哈则翻着展会收集的资料,一边分类一边嘀咕:“迪拜那位纳赛尔,说要考察工厂,得准备接待方案了。还有两个意大利设计师,想用咱们的玻璃做艺术展,主题是‘光的呼吸’……听着玄乎,但挺有想象力。”

“玄乎不怕。”刘好仃说,“怕的是没想法。有想法的人,才需要我们这种能实现想法的工厂。”

阿米尔已经开始整理信息表,按地区、行业、合作意向强度做了三级分类。他在“重点关注”栏里列了七家:柏林的设计事务所、京都的材料实验室、迪拜的采购商、新加坡的建筑公司、荷兰的光影艺术家、韩国的智能家居集成商,还有一家瑞士的博物馆策展团队,想定制一批能投影历史影像的玻璃展柜。

“咱们现在不是在找合作伙伴,”小陈看着表格,感慨道,“是在织一张网。”

“网要密,线要牢。”刘好仃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国际合作伙伴搜寻”每一家,都要有专属的沟通策略。”

他顿了顿,写下三个字:

信、懂、合。

“先让人信我们能做,再让人懂我们想做什么,最后才谈得上合作。”

尤哈忽然举手:“那……我们现在算走到哪一步了?”

刘好仃笑了:“还在敲门。”

“可门还没开呢。”

“但门缝里已经有光了。”他指着白板上那一排名字,“你看,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可能说‘yes’的人。我们不需要所有人都点头,只要有几个愿意试试,就够了。”

小陈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刚才整理邮件时,我发现有个来自新加坡的咨询,问我们能不能把植物脉络蚀刻进玻璃,做成生态墙。我说这技术没问题,结果对方回了一句:‘We’renotlookgforasupplier.We’relookgfora-creator.’”

办公室安静了一秒。

“不是找供应商,是找共创者。”尤哈轻声重复,“这话听着……还挺暖的。”

“暖是因为真。”刘好仃走到窗边,拉开窗帘。夕阳正斜斜照进厂区,新一批镀膜玻璃在架子上泛着柔和的金光,像一排排等待被点亮的星辰。

他知道,这些玻璃终将走向世界,嵌进某栋大楼的外墙,某件艺术品的中心,某个孩子透过它看见彩虹的眼睛。

而他们要做的,不只是把玻璃运出去。

是让世界知道,深圳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有一群人,正用最硬的材料,做最柔软的事。

阿米尔合上电脑,忽然说:“我刚查到,‘Light&For’下周要在哥本哈根办一场小型发布会,主题是‘GssasLanguage’。”

刘好仃转过身:“有直播吗?”

“有,官网预告了。”

“那就看。”他走回桌前,打开记事本,写下一行字:

5月17日,哥本哈根,20:00,准时观看。

小陈凑过来问:“要看什么?”

刘好仃抬头,眼里有光:“看他们怎么说话。看他们用玻璃讲什么故事。看……我们有没有机会,成为他们故事里的下一个角色。”

他合上本子,正要起身,手机忽然震动了一下。

是一封新邮件。

发件人:@lightandfor.de

主题:Re:InquiryaboutSartGssColboration

正文只有一句话:

“We’veseenyourvideo.We’dliketoknow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