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772集:团队培训计划实施(2 / 2)

分组开始,讨论声渐渐热烈。

尤哈组拿到了“跨国协作”附加题:团队里有两名员工只懂基础中文。

“那就得用图、用手势、用颜色标记。”他居然主动发言,“我们芬兰工厂常用信号灯系统——绿灯正常,黄灯预警,红灯停。”

小陈组则卡在排期上。

“必须有人负责盯总进度。”她突然说,“就像昨天拼图,没人喊‘这块放这儿’,大家就干等着。”

刘好仃在本子上记下:“小陈,有统筹意识。”

两小时后,各组提交方案。刘好仃没急着点评,而是放了一段监控录像——是上周某次夜班的真实生产画面。

“看,第三十七分钟,切割工停了三分钟,没人问为什么。”他暂停画面,“结果后面质检发现尺寸偏差,返工花了四十分钟。”

“要是当时有人管呢?”他问。

会议室安静下来。

“管理,不是抢权,是补位。”他说,“你不在管理岗,但你可以管理一件事、一个环节、一分钟。”

散会时,拉吉走到他面前,递上一张纸。

是他的方案,末尾手写了一句:“我想学排班表怎么做。”

刘好仃接过,点头:“下节课,第一节就讲这个。”

培训推进到第三周,评估日到了。

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一套组合拳:理论笔试、实操考核、小组项目答辩。

刘好仃请来了质检部的老王和工艺科的李工,组成临时评审团。

笔试在休息室进行,题目不难,但处处埋着“坑”——比如一道应力计算题,给的参数单位不统一,粗心的人直接代入就会错。

实操更狠。每人随机抽一块待检玻璃,现场判断是否存在隐性裂纹。工具只给基础设备,没有AI辅助。

小李抽到一块表面完好的玻璃,可她用偏振光一照,发现内部有蛛网状微裂。

“这得报废。”她果断标记。

评审李工点头:“合格。这裂纹三个月后必扩,现在看不出来,但手法对了。”

小组项目答辩最热闹。各组要模拟应对“客户临时改需求”的突发状况。

尤哈组的表现让所有人意外。他用一张简单的流程图,把沟通节点拆解成“确认—反馈—同步”三步,还设计了多语言关键词卡片。

“我们不用每个人都说六种语言,”他说,“但每个人都能用三张卡,把意思说清楚。”

评审团一致通过。

最后,刘好仃拿着汇总表,坐在办公室翻看。

小陈的统筹能力突出,阿米尔在跨文化协调上表现稳定,尤哈的逻辑清晰得像台计算机,连一向沉默的拉吉,都在时间管理测试中拿了高分。

他一页页翻,笔尖在几个人名字上轻轻点了点,又划了条短线。

窗外,夕阳把玻璃厂染成金色。生产线上,新一批玻璃正缓缓移动,表面光滑如镜,映出整个车间的倒影。

他合上文件,掏出手机,打开团队群。

群里还飘着昨天小陈发的段子:“今天学了时间管理,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总迟到——因为我把‘马上到’定义为‘未来某个不确定的时间点’。”

刘好仃打字:“明天实操考核,迟到一秒,加练一小时。”

刚发完,小李秒回:“刘师傅,您这管理手段,比课程还狠。”

他笑着删掉,重新输入:“明天七点,三号炉前集合。新任务来了。”

按下发送键,他起身,把培训手册整整齐齐码进抽屉。

最上面一本,封面角落用铅笔写了几个小字:“能扛事的人,已经在路上。”

他关灯出门,走廊的感应灯一盏盏亮起,又在他身后熄灭。

车间里,机器依旧低鸣,像在呼吸。

新一批玻璃完成冷却,传送带轻轻一震,第一块成品滑入包装区。

质检员伸手接住,翻看边缘刻码。

那串数字清晰可见:tp-0772-01。

培训计划,正式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