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769集:国际团队文化差异洞察(2 / 2)

“我们开会,可以沉默。”尤哈说得很慢,“沉默不是尴尬,是思考。如果一个人一直说,我们反而觉得他没想清楚。”

“那你们怎么表达反对?”小李问。

“我们不说‘不’。”尤哈顿了顿,“我们会说‘这想法很有趣,不过我们试过类似方案,结果是……’然后讲数据。”

刘好仃点头,在本子上画了个“螺旋符号”——那是芬兰团队常用的会议记录标记,表示“讨论在循环推进,尚未闭环”。

第三场是印度的拉吉,他最终同意参与,但提了个条件:别录音。

“在我们文化里,”他说,“hierarchy(等级)很重要。年轻人不会当面顶撞长辈,即使不同意。我们会说‘您说得对’,然后私下找人商量。”

“所以……你们表面同意,其实另有想法?”小陈问。

“不是欺骗。”拉吉摇头,“是尊重。就像你们不会当着父亲的面说‘你错了’,对吧?”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刘好仃轻声问:“那我们怎么知道,你们是真的同意,还是礼貌性附和?”

拉吉笑了:“你可以看我们的眼神,或者——会后单独问一句:‘如果换你做决定,会怎么做?’”

刘好仃把这句话圈了起来,旁边写了个词:潜台词。

最后一轮分析会上,信息像玻璃碎片一样散了一桌。

有人统计出:全球团队对“紧急”的定义相差最大——中东同事认为“两小时内回复”就算及时,北欧团队觉得“当天处理”已算高效,而深圳总部恨不得“秒回”。

还有人发现:肢体语言的误解率高达60%。比如“点头”,在保加利亚和印度部分地区表示“不同意”;“oK”手势,在巴西和土耳其竟是侮辱性符号。

最让刘好仃意外的,是一份匿名反馈:“我们不怕加班,怕的是——加班时没人说‘辛苦了’。一句谢谢,在有些文化里,是仪式,不是客套。”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

“原来我们一直以为,团队的问题是语言不通、时差难调。”小陈感慨,“可真正卡住我们的,是那些看不见的‘默认设置’——比如,以为全世界都该和我们一样,把效率当信仰,把快回应当敬业。”

刘好仃拿起记号笔,在白板上写下三组词:

效率vs节奏

直接vs礼貌

个体vs关系

“咱们的玻璃,能定制厚度、透光率、曲率。”他转身,声音沉稳,“现在,咱们得学会定制——沟通方式。”

会议快结束时,小李忽然举手:“刘工,我有个问题。”

“说。”

“如果尤哈在芬兰开会沉默,阿米尔在迪拜觉得我们冷淡,拉吉在印度不敢说不……那咱们自己的团队,到底该怎么开会?”

刘好仃没立刻回答。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蓝色笔,在三组词中间画了个圈,写下两个字:

共频。

“不是谁迁就谁,也不是搞大杂烩。”他指着那个圈,“是找到一种节奏,让每个人都能听懂,也让每个人敢开口。”

他顿了顿,语气像在讲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道理:

“就像两台不同系统的手机,要传文件,总得先连上同一个wi-Fi。”

会议室安静下来。

阳光移到了白板底部,把“共频”二字照得发亮。

小陈忽然开口:“那……咱们的第一步wi-Fi,该设什么密码?”

刘好仃笑了。

他拿起红笔,在“共频”下方,写下一行小字:

先问一句:你那边,现在方便说话吗?

窗外,一辆物流车缓缓驶出厂区,车轮碾过地上的光影,像碾过一段无声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