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玻璃的膨胀系数,问到北欧传统建筑的采光习俗,最后还附了个问卷:‘贵公司团队中,是否有成员在极地国家长期生活或工作过?’”
办公室安静了一瞬。
小李忍不住笑出声:“人家这是要面试咱们的‘文化资格’啊。”
刘好仃没笑。他走到窗边,望着楼下那排整齐的物流车,车身上印着公司新换的LoGo——一道穿过玻璃的光,像极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咱们能做出抗零下五十度的玻璃。”他轻声说,“可咱们的团队,能不能扛住文化时差、语言壁垒、思维习惯的‘极寒测试’?”
小陈站在门口,手里还捏着平板:“要不……咱们先从内部做个调查?比如,问问大家,知不知道‘点头’在保加利亚其实是‘不同意’?”
刘好仃转过身,眼里闪着光:“这主意不错。不过——”
他拿起白板笔,在“团队升级”旁边,写下一行小字:
第一步:摸底。
“先搞清楚咱们‘不会什么’,再谈‘怎么学’。”
小李举手:“那……要不要请个跨文化培训师?听说外企都这么干。”
“可以。”刘好仃点头,“但别光听课。咱们得让团队自己动起来——比如,让小张和迪拜那边视频开会时,别急着说报价,先问问人家今天斋月fastg结束了吗?”
小陈笑:“那小李跟芬兰客户聊的时候,是不是得先聊十分钟天气?听说那是他们的社交开场白。”
“对。”刘好仃也笑,“聊天气,聊孩子,聊冰球。先把人当人,再把人当客户。”
他顿了顿,语气忽然认真:“咱们的目标,不是建一支‘能干活’的队伍,而是一支‘能共情’的队伍。”
小李挠头:“共情……听着像心理医生。”
“不。”刘好仃摇头,“共情,是知道对方为什么在半夜回邮件,是因为时差,还是因为——他们那边,冬天白天只有四小时。”
他走到墙上的世界地图前,手指从深圳一路滑向北欧,最后停在芬兰。
“咱们的玻璃,要让他们在极夜中看见光。可咱们的团队,得先学会——用他们的眼睛看世界。”
办公室安静下来。阳光移到了白板上,把“团队升级”四个字照得发亮。
小陈忽然开口:“刘工,我有个问题。”
“说。”
“如果……咱们的团队真的建成了,能跨文化协作了,那下一步呢?”
刘好仃没立刻回答。他拿起记号笔,在地图上芬兰的位置画了个圈,又从深圳画了条线连过去。
线的中间,他写了个词:
信任。
“下一步?”他笑了笑,“是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玻璃,不只是‘adea’,而是‘builtwithuandg’。”
小李眨眨眼:“这英文……是不是该加个‘a’?”
刘好仃笑出声:“你去改ppt吧。”
就在这时,打印机忽然“嗡”地一声,吐出一页纸。小陈走过去拿起来,扫了一眼,脸色微变。
“刘工,这是……芬兰事务所刚传来的附件。”
刘好仃走过去,接过纸张。上面是一张设计图——一栋全玻璃结构的建筑,屋顶微微倾斜,像是为了承接极光。
图纸右下角,用英文写着一句话:
“wedon’tjtwantgss.wewantateathatspeakster.”
刘好仃盯着那行字,久久没说话。
阳光落在纸面上,把那句英文照得清晰无比。
他的手指轻轻抚过“speakster”这几个字母。
窗外,一辆物流车缓缓启动,车轮碾过地上的光影,像碾过一段无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