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757集:国际市场需求洞察(2 / 2)

小林低声:“那我们……白忙了?”

“不白忙。”李顾问语气缓下来,“方向是对的,只是得再筛一遍。我建议做三件事:第一,交叉比对政府公开数据、行业报告和社交声量;第二,找本地经销商做电话访谈;第三,小范围发体验问卷,别问‘你要啥’,问‘你怕啥’‘你爽过吗’。”

刘好仃听完,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三个词:“验、访、问。”

“就按李老师说的办。”他回头对团队,“重新核对数据,明天约三家巴西本地经销商聊聊,再发一轮体验问卷,问题就两个:‘换窗时最担心什么?’‘哪次装玻璃让你觉得‘值回票价’?’”

散会后,夕阳斜照进窗,把那张“太阳吸血鬼”手绘图染成了橘红色。小陈盯着看了会儿,忽然说:“刘工,你说……咱们是不是也该听听‘爽点’?光解决害怕,不够动人。”

刘好仃正收包,闻言一顿:“什么意思?”

“比如,有人可能说‘上次装的玻璃,早上阳光照进来,孩子说像海底世界’——这种瞬间,才是品牌能住进心里的时刻。”

刘好仃没说话,走到图前,用红笔在“太阳吸血鬼”旁边,轻轻画了片波光粼粼的海。

第二天一早,团队围在投影前。新整理的洞察报告投在幕布上,分四栏:区域、核心需求、深层动机、潜在爽点。

越南栏写着:“怕装错——怕麻烦——希望‘装完像从来没换过’的无感智能。”

巴西是:“怕心慌——怕失控——希望‘阳光温柔,家里有结界’。”

德国:“怕被骗——怕不环保——希望‘每度电都经得起查’。”

阿联酋:“怕闷热——怕孤独——希望‘关窗也像在露天,沙暴里有星光’。”

刘好仃站在前面,手指敲着桌面:“看到没?咱们以前做玻璃,想着怎么更硬更透。现在得想,怎么让它在某个清晨,让孩子指着窗说‘爸爸,海底到了’。”

小林忍不住:“可这么多需求,咱们哪款玻璃能全满足?”

“没人说要一款通吃。”刘好仃摇头,“但得知道,每片玻璃背后,站着一个有故事的人。咱们不做‘最好’的玻璃,做‘最对’的玻璃。”

小王沉吟:“可定制化成本高,工艺复杂,测试周期长……”

“难。”刘好仃坦然,“但难的事,才有意思。咱们厂三十年前从零焊钢化炉,不也过来了?现在不过是把‘能用’变成‘懂你’。”

他环视一圈:“怕吗?”

没人回答。但小林已经打开新文档,标题是“越南无感安装系统设计初探”;小陈在笔记本上涂涂改改,画着一片泛着紫光的海;小王则调出成本模型,开始计算不同配置的边际效益。

刘好仃走到窗边,拉开百叶。阳光洒进来,照在那张“太阳吸血鬼”上,黑影边缘被镀了一层金。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一盒彩色回形针,拆开,分给每人三个。

“红色,怕;蓝色,要;黄色,爽。”他说,“以后写方案,用回形针标重点。让我们做的每片玻璃,都记得自己为什么存在。”

小林把红色夹在“安装复杂”那行,蓝色扣住“自动调光”,黄色挂在“孩子说像海底”那句上。

刘好仃看着,笑了。

他转身在白板最下方,写下一行小字:

产品不怕难做,怕看不懂人心。

然后他拿起电话,拨通实验室:“老张,上次那款镀膜,能不能加一层微纹理,让凝露的水汽走成波浪形?”

“波浪?”

“对。客户说玻璃会呼吸,那咱们就让它,呼吸得好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