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突然举手:“等等,我昨天看社区后台,有个法国客户问——‘你们能不能出一款能种苔藓的玻璃墙?’底下还有人跟帖说‘我要种多肉’。”
办公室里响起一阵轻笑。
“笑啥?”刘好仃反而认真起来,“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玻璃,在他们眼里不只是建材,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想法,可能就藏在下一个大市场里。”
小王点点头:“可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这是个别脑洞,还是普遍趋势?”
“靠猜不行。”刘好仃说,“得调研。去问,去听,去实地看看人家怎么用玻璃。也许在某个小镇,有人正用我们的产品做艺术装置;也许在某个学校,老师拿它教孩子光学实验。”
小陈眨眨眼:“那……我们是不是该准备问卷、访谈提纲、数据分析模型?”
“都得有。”刘好仃看着三人,“但第一步,是心态。别怕陌生,别怕慢。咱们不是要做个‘全球大报告’,而是先迈出第一步——听懂第一句外语的‘好用’。”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落在东南亚的位置:“比如越南,最近订单涨得快。可他们为什么买?是因为价格?质量?还是我们某个服务打动了人?如果我们不去问,永远只能靠猜。”
小林深吸一口气:“我有个表哥在胡志明市做建材代理,或许能帮忙联系几个客户。”
“好。”刘好仃眼睛一亮,“这就是起点。一个人,一个客户,一句反馈,都是地图上的一颗星。”
小王也来了劲:“我可以整理社区里所有非中文留言,分类统计高频词,先做个初步画像。”
“行。”刘好仃在本子上记下,“语言、文化、使用场景,都是我们要摸的底。”
小陈忽然冒出一句:“那……我们要不要也学人家,搞个‘全球客户创意大赛’?奖品就送——一平米定制玻璃?”
刘好仃笑出声:“主意不错,但先别想奖品。咱们得先搞清楚,人家想不想参赛。”
他环视三人,语气沉了下来:“我知道,刚打完一场硬仗,大家可能有点累。现在又要出发,心里难免打鼓。但咱们的玻璃,已经不只是深圳的产物了。它在别人的屋顶上,在孩子的模型里,在诗和阳光之间。它有了名字,有了温度,也该有方向。”
他顿了顿,声音轻了些:“我不指望一次调研就打通全球。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愿意低头听、弯腰问、一步步走,总有一天,这块玻璃,能照进更多人的眼睛里。”
会议室安静下来。
阳光挪了半寸,正好落在地图上的南美洲,像一片被点亮的雨林。
小林忽然说:“我认识个在圣保罗做建筑策展的朋友,上个月还问我,你们的‘光之墙’能不能办展。”
小王接话:“我表弟在多伦多留学,说那边绿色建筑特别火,政府还有补贴。”
小陈翻着手机:“诶,社区里那个冰岛客户,上周发了张照片,玻璃上结满了霜花,他说‘像极光封印在墙里’……要不要联系他?”
刘好仃没说话,只是拿起笔,在地图上轻轻圈了三个点:越南、巴西、冰岛。
然后,他从抽屉里取出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封面空白,只贴了一张便利贴,上面是他刚写的字:
“品牌全球化市场调研——第一站,从听懂一句话开始。”
他翻开第一页,写下第一行字:“1.联系越南客户,了解近期订单增长原因。负责人:小林。时间节点:本周五前完成初步沟通。”
笔尖沙沙作响。
窗外,厂区的传送带缓缓启动,玻璃板在晨光中滑行,像一条流动的河。
刘好仃合上笔记本,抬头看向三人:“谁先来?”
小林刚要开口——
电话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