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747集:增值服务全面提供(2 / 2)

他看得直笑,顺手在笔记本上记下:“增值服务,本质是‘共情变现’。”

第一批定制方案发出去后,反馈陆续回来。有赞的,也有质疑的。德国客户回复:“碳足迹报告很好,但价格比标准服务贵18%,是否合理?”法国客户问:“故事卡很美,但能否换成客户自己的项目照片?”

刘好仃立刻召集团队,成立“客户沟通小组”,一对一跟进。他亲自给德国客户写了封邮件,附上成本明细表,解释环保检测、数据追踪、第三方认证的支出,并提议:“如果您年采购量达到一定额度,这部分费用可减免。”对方第二天回信:“感谢透明沟通,我们愿意试点。”

法国客户那边,团队迅速调整方案,开放“客户内容上传”功能,允许他们提供照片和文案,由设计组排版美化。客户收到样品后发来一张照片:一块Low-E玻璃静静立在窗边,阳光穿过,映出墙上淡淡的光影,像一幅画。配文只有一句:“这是我们的建筑,也是你们的用心。”

进展顺利,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某天下午,小陈急匆匆跑进办公室:“刘工,中东订单的包装设计稿被卡住了,设计组说等印刷厂确认材质,印刷厂说等设计定稿,两边都在等对方。”

刘好仃立刻调出项目进度表,发现不止这一单,还有两笔欧洲订单的物流提醒设置也没完成。他召集所有人开短会,发现症结在于:各小组信息不互通,任务交接全靠口头或微信,一忙就漏。

“不能再靠‘人盯人’了。”他说,“咱们上个项目管理工具,所有任务在线分配,进度实时更新,谁卡了,系统自动标红提醒。”

当晚,新系统上线。每个任务都标注了负责人、截止时间、关联客户,连“包装膜图腾确认”这样的小环节也被拆解成独立节点。刘好仃特意在系统设置里加了一栏:“异常记录”,要求每次遇到问题,必须填写原因和解决方式。

“这些不是麻烦。”他跟团队说,“是咱们以后的‘避坑指南’。”

一周后,第一块带着客户定制祝福语的玻璃从深圳工厂发出。包装盒上,深蓝色底纹配金色阿拉伯书法,写着“愿光明常伴您的建筑”。客户发来视频:仓库工人小心翼翼拆箱,指尖轻抚过烫金文字,脸上露出笑意。

小陈在群里发了个红包,配文:“我们的玻璃,开始有温度了。”

刘好仃坐在办公桌前,打开系统后台,看着地图上点亮的客户分布点——东南亚、中东、欧洲、南美,像夜空中的星星。他点开一条异常记录,是三天前某次翻译延迟的处理过程,详细记录了沟通时间、责任人、补救措施。

他正准备关闭页面,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小林发来的消息:“刘工,德国客户那边问,能不能在碳足迹报告里,加上运输途中的太阳能板供电数据?”

他还没回复,又一条消息跳出来。

小陈:“刘工,刚收到巴西客户新需求——他们想在玻璃夹层里嵌入微型LEd,晚上能发光,做成‘诗光玻璃’。”

刘好仃盯着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

窗外,厂区的装卸平台亮起灯,一辆货车正缓缓启动,车尾的玻璃反光,像一片流动的星河。